首页 -> 2008年第2期
借古讽今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作者:程明军 王传文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收了许多成功运用借古讽今写法的名篇。贾谊的《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名为过秦,实则过汉。贾谊生活的年代,表面上看似太平,实际上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如诸侯王的封建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匈奴屡次入侵和西汉人民希望安居乐业的矛盾,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等。作者看出了这些矛盾的存在,并且从秦王朝覆灭的历史事实中意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他企图通过对秦朝兴亡的分析,借古讽今,使汉王朝接受历史的教训,从而改革政治,调整矛盾,避免社会危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之事来讽谏当朝。他的《江南春绝句》《赤璧》《泊秦淮》等绝句也都是借古讽今的佳作。欧阳修写《伶官传序》,借后唐庄宗兴衰之事,发出感慨,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说古论今,目的在于告诫当时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苏洵亲历北宋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他们时时侵宋,给北宋朝廷造成很大的威胁。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对他们妥协退让,每年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六国论》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旧事来劝勉宋王朝不要被辽和西夏积威吓怕了,用纳币输绢之法以求苟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典故和对历史的评论构成,而所用典故和所写历史均与眼前的江山、本朝的时事结为一体,化为统一的意境,并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来评论古今、纵横驰说,很好地抒发了“黍离之悲”。这些作品既能借历史来直射现实,达到了给人们以启迪,唤醒民众的目的,又以丰富的意蕴、斐然的文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借古讽今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与永恒的艺术魅力。我们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学习,善于从历史经典中撷取材料,汇聚在自己的主题之下,恰当的发挥讽喻现实的作用,这样不仅显现了高远的立意,还使文章散发出古典而又灵动的诗意。
现当代文学中也不乏运用借古讽今手法的佳作。鲁迅的《故事新编》,郭沫若的历史剧都是可供学习的经典。夏衍的历史剧《赛金花》用历史故事为题材,抓住古今之间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之处,抨击现实。小说家宗利华的《献玉》将“和氏璧”的故事从新翻写,拟人化地采用了“玉”的视觉叙述和审视的活动,用“玉”的情感推动情节,将故事含义从“人物命运”转移到“人的生存”这一范畴,添加我们的反思,拼接现实。
如今莘莘学子在创新理念下也频频尝试以古写今。有人借葛朗台之名写新时代的吝啬鬼,也有人借范进讽刺当今的读书人。“旧瓶装新酒”成为借古写今的一种新形式。现实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现,只要充分联想,大胆粘连,在旧内容和新意义之间巧设桥梁,就可以借助旧人旧事表现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
曹冲称象的故事,说的是中国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作家凌鼎年的《曹冲称象之后》就是借用这一历史题材与现实生活中的共性,巧妙地把典故作为“药引子”,通过想象把故事拼接到现实生活中,虚构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曹冲”称象之后成为名人,于是被人大肆炒作,小说就扣住“炒作”这一线索,用漫画式笔法状写“炒作之风”的浮躁世风,讽刺了当今社会过分追求名人效应的现象。
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孔明挥泪斩马谡》,借《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片段敷衍成文: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孔明拨开情感的迷雾,以国事为重做出了英明果断的选择。这一考生借古说今,紧紧围绕孔明的内心矛盾做文章,艺术地回答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有怎样的联系的现实问题。由此看来,在确立好文章中心之后,化用历史材料,重新加以演绎或阐释,发掘新的意义,突出现实性,这不失为驾轻就熟、快捷入题的好方法。
江苏一个考生的满分作文《桃花源祭——不听智者的悲剧》,巧借《桃花源记》中的某些素材与现实相联系,融合古今中外的一些现实,极度讽刺了现实,发人深省。故事虽荒诞,却让人可信。
2005年江苏一篇满分作文《夸父追日》,考生以夸父为描写对象,通过他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揭示“生命中的幸福,就在于我追赶的过程中,我的生命充实丰富”的主题,从而达到写作目的。这样一来既有斑斓的历史气息,又有浓郁的时代色彩,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辟蹊径的创新能力,使文章庄重典雅,颇具古风,以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势,受得阅卷者的青睐,由衷的给了高分。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借古讽今”从古至今备受写作者的喜爱,它的成功运用既可有助于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又可以给文章增添典雅的色彩,还可以在特殊的场合发挥特殊的作用,等等。这是值得重视的写作方法。
程明军,王传文,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