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雷雨》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元 泽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选入高中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二幕。本节课是《雷雨》的第一课时,分析第二幕的第一场,冲突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展开,矛盾集中而尖锐,便于学生学习鉴赏。
  课堂实录: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其实戏又何尝不是人生呢?只是它的矛盾冲突更为尖锐集中罢了。那么鉴赏戏剧,就要把握戏剧的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
  (因为《雷雨》的教学容量较大,所以课堂教学导语简洁明了,明确学习重点,交待鉴赏戏剧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学习曹禺先生的《雷雨》,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这节主要研究第一场,矛盾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展开,哪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明确学习内容,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想本幕戏剧的发生背景。)
  下面我们抓住矛盾冲突,揣摩语言,重点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当周朴园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侍萍时,有这样一段对话,课本第七十九页“周朴园:你——你贵姓?”至第八十页“鲁侍萍:哦,好地方”。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戏剧或者说是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如何分析,与其他文本的分析相比有何不同,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戏剧时并不了解,所以在这里直接交待戏剧分析的主要方法:一是抓住矛盾冲突;二是揣摩语言。戏剧的情节主要由人物语言来推动,体现在剧本上就是人物台词,此外还有舞台说明。)
  (学生比较入境地朗读,但一些可以传递人物性格的细微的地方被忽略了,这恰恰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后,要求他们注意这几句台词,当侍萍问,“老爷是哪个地方的人?”时,周朴园只需回答“嗯”即可,为什么要在沉吟之后却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呢?
  (学生解释说周朴园陷入了回忆等等。)
  教师追问“为什么他说是‘好’地方”呢?(加重“好”的读音,让学生意识到这个“好”是周朴园内心的一种感受)
  (学生联系到文章的其他情节,说“他们在无锡有过美好的生活”。)
  追问学生可以从哪些生活细节中看出来。
  (学生很快从文中发现了一些细节,诸如在袖襟上绣梅、关窗……)
  他们有过美好而温馨的生活,而无锡见证了这一段往事,可以看出周朴园很怀念那段旧时光,那么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请男同学来试读。
  (特意选取先前的那位男同学,他的朗读与先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
  “无锡是个好地方”应该怎样读出来,应该如何表现出周朴园当时的心理感受。教师展示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的表演的片断。
  (在节选的这个片段中,演员表演极为成功,尤其是周朴园的扮演者“无锡是个好地方”一句的台词动作和语言表演极为到位,完美地表现了周朴园在无意中想起往事的深情、怀旧。以此切入文章,既分析了周朴园的性格,也交待了先前的故事情节,还借助媒体激发了学生朗读表演的兴趣。)
  但是当周朴园和侍萍谈起三十年前发生在无锡的一件往事时,叙述却大相径庭,有哪些不同?
  (学生热烈地相互补充,教师展示投影,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对往事描述的种种不同。)
  引导学生从人物台词概括叙述不同之处,主要有对鲁侍萍的身份、品行的叙述评价不同。
  身份:年轻小姐——下等人
  行为:很规矩——生前是不规矩的,不很守本分,跟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
  要求学生解释原因,周朴园为什么要这么说?
  (学生没有注意到此时的周朴园以上层人物自居,说是为了怀念赞美侍萍,只有改变原来的侍萍身份才能与自己相称。表现在对周朴园抛弃侍萍的行为的理解,学生认为周朴园说鲁侍萍规矩是可以理解的,就应如此……)
  教师引导,周朴园可以说“有一个姓梅的姑娘,有一天投河死了”,不必强调年轻小姐、规矩等等。
  (教师采用替换法,让学生从语言的不同形式中感受差异,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学生说周朴园想隐瞒事实等。)
  教师追问,为什么他要隐瞒,他们是什么关系?
  (这时学生知道两人关系密切,梅小姐是否规矩影响到他是否规矩,美化侍萍是为了美化自己,明白了周朴园如此叙述往事的目的,他是为了掩盖当年抛弃侍萍的行径。因为学生阅历较少,影响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但是鲁侍萍的话语有些针锋相对的意味,充分利用这个条件使学生逐渐体会出人物性格。)
  当侍萍指出真相时,周朴园的台词很简单,只有两个“哦”字,但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呢。
  (学生大体感知到他的内心有痛苦,但很难准确描述出他的复杂的心情。)
  引导学生不单要注意台词,还要注意舞台说明,尤其是“汗涔涔”,“这是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剧本不单要注意人物的台词,还要注意它的舞台说明)
  (学生由周朴园的“汗水不断流下”发现人物当时应表现得十分紧张,因为他当年抛弃了侍萍,逼得侍萍跳河自杀。)
  当周朴园认为侍萍死了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深情的、怀旧的、自责的、愧疚的又虚伪的周朴园。但是当他听说侍萍并没有死的时候,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家找一找能表现周朴园内心活动的话读一读。
  (学生纷纷找周朴园的台词,并分析他当时的心理。这里周的心理活动相当复杂,可以说每一刻都在不停地变化。)
  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后,教师利用投影,让学生重点揣摩其中几句典型的台词,体会他的心理变化。首先请不同的同学来试读以下几个片断。
  (让不同的学生体会朗读,可以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然后师生一起分析他们的朗读,周朴园当时的心理。争论之后,发展周朴园的心理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惊愕——紧张不安——恐惧,唯恐避之不及——不知所措。)
  即使如此,这也不是完整的周朴园,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终于他发现侍萍不仅没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变,请两位同学朗读以下一段台词。从八十二页“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至八十三页“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教师出示投影。
  (学生朗读,还辅以一定的动作,并且注意到了台词中“半晌”一词,朗读时有明显的停顿。)
  首先就两位同学朗读进行表扬,指出他们注意到了“半晌”一词,朗读时注意了停顿。然后要求他们注意一下这段舞台说明,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这“半晌”周朴园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注意他的动作,为什么他要“望”相片,又望侍萍。
  (学生解释说,眼前这个衰老的女人与那个年轻貌美体贴的梅小姐的反差太大,他实在无法接受,失望至极;周朴园面对侍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感到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看来他可以怀念侍萍,但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她必须是那个年轻漂亮的梅小姐,二是梅小姐必须是死的,只可以活在他的怀念中。
  (学生笑周朴园的自私与无耻。)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的质问,只有两句话:“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学生很快就分析出这两句话的言外之意,“你不该来,你的到来将会使一切变得很危险。周朴园认为侍萍前来是有目的的。害怕自己的名誉地位受损,担心侍萍来敲诈。”)
  教师指出,这就是戏剧的潜台词,明确潜台词的概念:所谓潜台词,就是字面意义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那么此时我们看到的周朴园不再是先前那个温情脉脉的周朴园,而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