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被囚禁的语文教育

作者:王长友




  曾几何时,为了维护教育这块圣洁的土地,保障师生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学校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走读生朝7至晚5,住读生周一至周五不能出校)。可是,这恰恰有悖于大语文教育观(除了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外,尤其要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要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要求,将语文教育囚禁了起来。语文教育犹如笼中鸟,无法唱出美妙动听的自然之音。
  一、阅读教学的艰涩之音。最近,我上现代诗人罗洛的《幸福》一诗时,安排了一个环节: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幸福是奉献,而不是占有”一句诗的理解。我聆听学生的发言,居然发现没有一个学生有这句诗那样的生活体验。我十分惊讶,竟然用了四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举例讲解,如:雷锋抽空余时间为人民服务;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他们都感到幸福,因为他们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帮助了别人或为人类创造了财富。从学生的表情看,少部分学生似懂非懂,多数学生仍是茫然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啦?面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我进行了反思。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在娇生惯养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早已被自私占据了大部分心灵,很少关心过别人帮助过别人,当然就体验不到奉献的幸福滋味了,一下子要让他们将自私的幸福理念变为奉献,来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怎么行呢?二是时刻紧绷安全弦,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求生存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封闭在高高的围墙内,很少给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怎么能让学生舔尝到奉献的快乐,助人为乐的幸福滋味呢?别说奉献,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顺”“诚信”“勤劳”等在学生的头脑中也不过是一些没有意义的符号而已。如此说,学生体悟不了某些作品的人文内涵实属正常。
  二、作文写作的空洞之音。我教新教材已是第二遍了,又是时值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季节,我又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情教完了朱自清的《春》一文,又要求学生用神笔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又在写之前做了精心的指导,又满怀信心和喜悦的心情等待着欣赏学生的美文。可是,当一篇篇作文从我眼里流过的时候,我困惑了:为什么如此美丽的春天在学生的作文里竟没有了缤纷的色彩呢?还清晰记得,我在镇中学教书时,也让学生写过这个题目。他们写得很精彩,很有特色,我还特地选了几篇最好的念给了大家听。多数学生写的是我那次周末亲自组织并带队的春游活动。那次,学生像小鸟一样快活,一路上,评红论绿,爬山淌水,陶醉其中。我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来了兴致,写了一篇游记,念给了学生听,然后保存至今。如此看来,我现在的学生是因为没能亲临大自然的缘故,以至笔下的春天失去了绚丽的颜色。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生活,他们才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的感受。局限于高墙内的学生哪知道什么时候花开花落,什么时候潮涨潮退?怎会产生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真情实感?以至于学生品析“东风无力百花残”时闹出了“诗句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花才凋谢”的笑话。如果叫学生写家庭和学校这些他们熟悉的圈子里的人和事,他们会有说不尽的话,如果命题范围离开了这个圈子,那就是勉为其难了。上学年,我校团支部响应市委市府庆重庆直辖十周年的号召,组织开展了以“喜看家乡变化”为主题的大型征文竞赛活动。学生拿到这个作文题目时,各个脸上呈现出为难的表情,因为他们对重庆直辖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看得少,感受不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虽然学生都把作文交了上来,可是篇篇空洞,字字造作,缺乏真情实感。细细思量,这实在不是学生的错啊!因为他们的的确确已经尽力了。
  当然,弹奏出语文教育不和谐之音的因素是很多的,我仅仅从学校的封闭式管理的影响谈了一点肤浅的看法,不做一一论述。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并完全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大语文教育观的要求,让学生适时走出学校的围墙,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会用自己的视觉观察社会,了解自然,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用这些去读懂每篇有思想价值的文章,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获得启迪,鞭策人生;用这些去谱写美丽的篇章,讴歌我们美好的生活。语文教育何时才能弹奏出和谐之音呢?我想,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提高思想认识,齐心协力,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将指日可待。
  王长友,语文教师,现居重庆武隆。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