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中小说中风情画的美育价值
作者:徐 莉
写风情,也就是学生学习完一篇具有浓郁风情画色彩的小说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改写,扩写,再写小说中的风土人情,或是直接让学生走进当地风土人情,鼓励学生写出带有地方特色地方风味的小小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领悟美,发现美的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可以通过改写,扩写小说中的风土人情,创设新的情境美。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荷花淀》,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的《祝福》《药》,还有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等都是情境性很强的名篇。他们的故事都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这些小说后,可结合小说中这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对小说进行改写,扩写。如可设题为《边城的风光》《也谈祥林嫂的眼睛》《那一个人血馒头》《我与墙上的斑点》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造联想和想象,对这些情境进行改写,扩写。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小说中风土人情,民俗物产延伸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在教学期间,紧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令节日,像祭祖扫墓的清明,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大年三十守岁等,对这些节令进行情境式片段描写,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家乡的风俗节日,用心去感受,体味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发掘其中民俗风情之美,并具体表现在自己的风俗情境描写中。
当然,也可以通过再写风土人情,再造人物形象。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地方特定时代的生活习俗及礼仪传统之中的,生活的地方习俗及礼仪传统不同,人物性格面貌和精神气质也必然不同。在指导学生领悟了这些人物的精神气韵后,可鼓励学生续写小小说,一方面加深他们对风俗文化,对人物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如可以以《翠翠出走以后》为题,考察走出湘西地域风俗后翠翠的命运;可以以《我与“套中人”的对话》为题,走进小说人物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续写《项链》,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以后》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理解自由想象,再造形象。除此之外,也可提倡学生写与课文同题目的小小说,反映学生自己身边的生活情景,人物的悲欢离合,如可用《守财奴》《药》《祝福》等为题,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用心观察,体验生活,营造出学生身边可感的日常生活场景,塑造出学生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
在这一系列的改写,扩写,再写风情中,不仅可以巩固、加深学生对小说中情境人物的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情景的认识提升到审美的层次,让他们在对风情画批判性的审美过程中,创设新的情景美,创造出新的人物形象。
徐莉,语文教育硕士,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晓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