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由一堂随意课得到的严肃思考
作者:谢鸣芳
(一)发动学生针对目前宜兴紫砂市场的整顿状况展开社会调查。(二)组织学生讨论拟写提纲的正确顺序,明确汇报中心。(三)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本人在此不想谈论这堂随意课本身的得与失,只谈由这堂课的随意而得到的严肃思考:
思考一:语文教学应突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局限。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不能把语文教学狭义地理解为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而应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海阔天空。我们似乎习惯于接受这样一个无可置否的现实——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讲课文、教写作、对练习。上面提到的“口头汇报交流”课,却是首先将学生推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了解课堂以外的许多情况,增长见识。而这些知识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给予学生的。另外,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好处还体现在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冷静分析,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智慧,而不是来自于书本的干瘪的说教。从这个角度来说,其行为做法符合“整体建构论”中知识是悟出来的观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教授在谈及《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区别时说:“教学的关键是个‘度’字,学习的关键是个‘悟’字。真正的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自己悟出来的经验过程就是智慧。”(2007年11月18日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报告厅)
其次,从学生未来发展方面着想,“口头汇报交流”这类练习也非常具有现实和前瞻意义。它让学生将当前的语文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需要结合到了一起,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思考二:语文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豪言壮语说了很多年,但众多的实际情况还是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口头汇报交流”就不是那回事。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几乎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安排好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整理调查得来的资料——拟写口头汇报提纲——自我训练在众多师生面前的口语表达。整体流程很难弄虚作假。所以这堂课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真”:“以人为本”能使学生学做真人,能使老师多干真事。“以人为本”不愧为科学发展观,也是重要的教学思想。
思考三: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到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乐趣。
我们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接受了许多知识概念,但这些知识概念学生在接受时是被动的,是被强迫的,所以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诸多表现。但这堂课,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社会调查、拟写调查情况汇报提纲、最后进行口头汇报等一系列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操作,在活动过程中慢慢“悟”得:“点面结合”才会真实而又全面地反映客观情况;“口齿清楚”才会让别人听清你的发言;“亲切自然”会使大家乐意接受你!……
一些原本是枯燥的语文理论,现在却在学生的头脑里活了起来。
在亲身体验到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乐趣之后,学生也许还会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真正内涵,从情感的深处或从本能的需要出发,爱上这门功课,迷上这门学科。
思考四: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与运用能力。
现在,有人还在备课与讲课时提倡“一课一得”的观点。如果单从课堂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这个角度言,这种观点可以接受,尤其是新教师必须接受。因为一个孩子在不会跑前,只能走一步再走一步。但“一课一得”如果成了牛顿定律的“惯性”,成为惯性思维来衡量所有的课堂,甚至用来衡量经验成熟型的老教师的课,那就贻笑可鄙了。
只需略述:
语文的“听、说、读、写”是综合的人文的鲜活整体,无法机械地将其中的一种单方割裂。“口头汇报交流”这一课,随意间倒也是“一课多得”的成功例子,因为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综合实践与运用。
首先,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听”的能力和“读”的能力:“听”要会“听”出重点与非重点,“读”要读懂多种资料的含义并且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次在整理调查资料、拟写汇报提纲时,又训练了写作能力。最后,通过课堂上的口头汇报交流,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整体过程,样样都在动态生成,可谓“一箭多雕”。这样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做法,只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甚至于衍生出“查、读、品、悟……”,你说呢?
后记: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我以为即使整体地说——但也不一定有谁能说得清楚。但语文课却每天都在每所学校上呀!所以,怎么个上法?只能靠自己去摸索。“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任何一个权威专家都是因为他在教学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适合了当地学情,“捉到老鼠”多则罢了。
小平同志有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语文教学,这话同样成立。但它只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它需要你整体地理解,整体地去建构,在反复的实践中,你才回味出它无穷的魅力,永远的真谛。
谢鸣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