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读严力诗二首

作者:陈仲义




  严力,1954年生于北京。“星星”派画家。1985年留学美国,1987年在纽约创立“一行诗社”出版诗刊《一行》,任主编。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严力诗选》《这首诗可能还不错》《黄昏制造者》《多面镜旋转体》等。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纽约不是天堂》《最高的葬礼》《母语的遭遇》等。这里选他的《还给我》和《黑暗之歌》进行赏读。
  
  1.还给我
  
  还给我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言志载道,并非过时皇历
  写于1985年的《还给我》,是严力早期代表作。近年影响不小的《齐人物语》,对该诗这样评价道:“我还没有见过一首呼吁回归自然的诗,如此简洁而诙谐,有力而优美。”我觉得这段评语,只说对了一半。我的意思是,这首诗的重心,是在对“异己”力量抗挣的基础上,包含了更多对人性复归、人文复归、真善美复归的吁请、呼告。其社会性干预远远大于对“自然生态性”的表达。在那黑白交接、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诗人以充沛的激情,喊出了时代的强音。
  这首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一方面采用“请还给我……还给我”12个排比句,将强烈的思想情感做排山倒海的并列推进。分别指涉了被封闭的居所、被管制的时间、被束缚的歌声、被扭曲的人际、被污染的爱情、被毁坏的环境、被分裂的和平。针对当代各种领域的缺失,从个人到群类,从国家到种族,从本土到全球,它几乎无所不包,大气磅礴,高屋建瓴,咄咄逼人,给人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危机感。
  另一方面,它又机智采地用“连锁”方式,以“哪怕……”这样不断减低要求的“请求”,使其“言志”的抱负,达到最大化:没有房间的门已然没有意义,被吃剩的雄鸡已然成为空架子,录上磁带的牧歌不再稀有,亲情关系只留一丝半缕,爱的空间已被污染,地球百孔千疮……这一切早已失去原本的美好和谐,即使这样,“我”也要求在最低限度中一一“返还”。最高期盼与最低限度“返还”,这二者本身的落差,就构成了反讽。在愤忿与反讽中,诗歌具有了某种笃定的诙谐感。这也就使得“返还”的吁请,在连续的排比中,不至于那么呆板,一览无余。
  声讨、控诉,坚硬口气,金属声响,间隔穿插“连锁”的复合句式,带出略微幽默的语调,教传统的言志载道,结实而丰满,告别了从前那种过分政治化了的简单直白。
  这是一首写于20多年前的政治抒情诗,本来事过境迁,生命力有限。但因作者站在时代思想的制高点,充满对社会、人类、生命的忧患关切,由此能对时代做出巨大概括,即使多年过去了,时代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它还具有旗帜与炸弹的威力。
  现时有人非常反感“言志载道”,以为是玷污诗歌本体,那是被从前过度附庸政治的不良习性“吓坏”了的。其实诗歌的功能,少不了“讽”“刺”“谏”“怨”的诉求。早期朦胧诗在历史社会现实面前,直接发言,引起轰动效应,是因为直指人心,这一延续下来的传统,断断不能没有香火。好在后来者,还有一些人,比如默默,也以同样“还给”的方式,涉足相关领域,像一对孪生同胞:
  把母亲还给儿子/把天空还给鸽子/把我还给我/饮泣了多年 试飞了多年/寻找了自己多年/把革命还给我//把故乡还给异乡人/把理想还给少男少女//把她还给我/手握苍凉的枯藤多年/人群里找她多年/把爱还给我/手里的石头攥成了黄金/怀里的鲜花抱成了武器/我站成了一个巨大的敌人/我不是一个人/不只是学了一生的夜莺唱唱风中的挽歌/看呀,从我怀里正不断挣脱出汹涌的海燕——《我的命令》
  它再次表明,言志载道,并非过时。关键是,如何用得雪亮。
  
  2.黑暗之歌
  
  我看见了黑暗
  看见了黑还在继续暗下去
  负15瓦
  负3天
  负半年
  负6个世纪
  我看见了负的太阳
  负的四季
  负的我
  
  我看见了黑暗对自己的信心
  我看见了关灯之歌的负的节奏
  
  我看见了
  正负两种势力团结起来的力量
  我看见了这力量所创造的
  巨大的市场
  
  如果没有黑暗
  灯泡卖给谁
  电
  卖给谁
  还有我
  谁来买我
  
  2002,改于2004。
  
  思想历险:反话正说
  多年来,严力不断用黄钟大吕的方式介入社会。这首写黑暗的诗,表面上看题材比较“老化”,写对黑暗的感受、感觉。但却在普遍事物中,挖掘到特殊的核心,显示了诗人处理陈旧题材犀利而独到的目光。
  “我看见了黑暗”,第一句很普通,是一种平实的进入。第二句渐入佳境,不仅看见了黑,而且看到黑还在继续暗下去,诗人真是火眼金睛,能够感觉黑暗的变化色度。奇的是,他匪夷所思地起用负极、负数来形容黑暗,连续排比了6个,其中时间矢量上用了4个负数,胆大包天。尤其是从日常化的灯泡——微弱、昏黄的15支光,引出负功率——负15瓦(W),真是不同凡响。时间、空间,甚至连自己,都铁定成黑。黑的窒息、压迫,让人透不过气,同时为下面做了铺垫。
  第二节进一步描写对黑的看:“我看见了黑暗对自己的信心”,这一次是把黑暗拟人化,肯定黑暗有信心,肯定黑暗具有像生命一样的运动感、节奏感。这又是一次对黑暗独到的认领。并且顺势引出黑暗的反面——光明——进入辨证的礼赞:两种势力团结起来的力量,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
  到了结尾处则做了三个假设,“如果没有黑暗/灯泡/卖给谁……”,为什么要用“灯泡”这个词?有人感觉“灯泡”俗了点,而且认为用“灯泡”这个意象,是一种解构。笔者不以为然。因为光明与黑暗的辨证,最直接最容易让人想到灯,用日常化的灯泡来作为光明的代表,体现形而下世俗生活,顺理成章。“灯泡”与前面的负15瓦也有关联,所以用此来强调黑暗的价值,恰如其分,不存在什么解构成分。“还有我/谁来买我”——把“我”比喻成黑暗或黑暗中的一部分(可联想作者的黑画、黑崽子、黑户、黑思想、黑色行动的自诩),再一次衬托、强调了黑暗的价值。极少人会承认黑暗的价值,这,正是诗人的慧根独具。
  在中国,黑暗很难成为“正果”,正如审丑,很难获得主流认同。凡是与黑暗有关的东西,总是被视为异端、反动、龌龊。其实黑暗是光明的酵母、温床;黑暗是光明的孕育和延伸。许多被视为黑暗的思想,恰恰是启蒙的种子、黎明的晨曦、光明的前奏。黑暗其实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镜子。黑暗与光明互为因果、互为转换,正如现代科学中的反电子,反质子,反中子,反光子所构成的“反物质世界”,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人严力在磨难的履历中,着实摸到黑暗的深刻脉搏,所以在众人容易擦肩而过或不愿涉足的地方,做着一次又一次思想交锋。这是一首正面歌颂黑暗的礼赞,阐述光明与黑暗的辩证关系的“笔记”,很有深度,很有震撼力。
  这些年来,严力一直站在思想前沿,关注人类生存,关注社会进步,对人性幽暗意识的挖掘,“使他获得了在暗中发现亮的能力”(赵思运)。
  我们的时代,太缺少在黑暗中点亮萤火的人。我们把点亮萤火的人称为思想者。
  陈仲义,著名诗评家,现居福建厦门。本文编校:郑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