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让美的情感在笔下自在地流淌
作者:毛 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培养学生达到这一目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长期的一线作文教学中,笔者努力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去不断摸索总结,逐步形成了以下一些方法。
首先,作文之难,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在教师的良好引导之下,营造出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慢慢从内心接受并逐渐喜欢上写作、培养出一定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学习、生活的中学生,他们在社会性的方面往往比成年人表现得更为单纯而活跃。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群羊效应”,可以成为实现培养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有目的、有策略地在班上培养两三个“领头羊”的方法,让他们互相比试,相互之间你瞄我,我瞅你,在竞争中并驾齐驱,共同前进。班上其他同学也瞄准他们,看他们中谁表现得更好,无形中引发以他们为样板并赶超他们的意识。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同学们能在班上把作文当范文朗诵是语文课堂上的最高荣誉,让全班同学认为作文写好了是一件很光荣而且开怀的事;同时,每周至少安排两课时来评讲作文。这样,逐步在班级中形成较浓厚的写作氛围。我在教学中一般重点评讲的是学生周末在家写的周记,周记一般题材不限,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以日记、随笔的形式,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人或事,可以自由的形式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同时,着重引导同学贴近生活取材,并尽可能要求同学们选在自己心情最愉快、最有灵感的时候来写,以真人真事引发出真情实感。在点评课上的时候,当同学自己到讲台上来念自己的文章时,不但自己有了强烈的成就感,也更容易让同学们产生情感共鸣,之后学生自己的点评,常常会抛起一股急于交流和表现的热潮,良好的写作氛围和写作兴趣便逐步形成了。
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记住的第一要素,就是用真情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因情而发,因感而作,饱含深情,教师也一定要用真情来对待他们的作文。假设我们用那种公式化的批语来应付学生的作文,这样的事情不过几次,学生就以为作文实际上是他自己在自言自语,并没有欣赏者,教师批改作文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与他的真情宣泄无任何干系。这样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慢慢地就枯萎了。虽然我们批改作文非常的劳累,有的教师戏称为“搬山”或“愚公移山”,但移来搬去,搬白了老师的头发,也不见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进步,学生创作之火都被我们这种不含感情的、冷淡的批评与指责浇灭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作文批语中注入自己的真挚情感,成为学生作文的欣赏者,与学生达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让真情在心与心之间流动。教师的评语也一定要理论化、文学化,因为如果在学生的作文批语中只会出现教师那平淡朴实,甚至乏味的语言,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设想,学生作文精彩绝伦,教师的评语则平淡如水,岂不大煞风景,所以我们一定要优化自己的作文批语,努力做到批语文质兼美,既能对学生的作文加以批判,又能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第二,作文之难,难在找准传递感情的媒介。冰心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她所讲的“写作”的内在含义和真正精神,是很正确的。我经常问同学们,喜欢读一些什么样的文章,他们告诉我:“我不喜欢一些‘青春文学’过于矫揉造作的文字,我喜欢冰心奶奶的朴实文风。”“我喜欢写散文,但灵感得从生活里找。”我说:“这类文章也是老师所喜欢的。”
写作中,真情的投射要有一个合适的、有强力拓展可能的载体,没有找准这样的载体,真情也可能流于浮泛,甚至还会给人以雕饰感。就像朱自清在长久的对亲情的思念中,终于如电光一闪,等来了父亲那个爬月台的背影,朱自清写父亲,以“背影”成为最佳载体。
在一次周记中,我所教班级的高铭敏同学以《温暖的肩膀》为题来写自己的父亲,巧妙地选择了以“肩膀”为载体。文章写道:这肩膀的主人,是我的父亲。骑在父亲的肩膀上,感觉就像是坐飞机一样……孩童时的父亲是神,父亲的肩膀是父亲的神器,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如今,父亲老了,我有了十三岁,也长大了。那双肩膀已不再富有传奇色彩,已不再似从前一般有力。我轻轻一跃,就可以触到乃至超过肩膀……有一种爱问不出由来,有一种爱不用去想结果,有一种爱执著于一生一世,有一种爱穿透于一点一滴。这温暖的肩膀,这慈祥的父爱,这永恒的亲情。”宋悦同学写自己同班一个好友,以“眼睛”为载体,题目为《关于她的眼睛》,文中写道:“她的眼睛不算很漂亮的一种,但我总觉得那双眼睛和其他人不同。睫毛很长很高,且密如松针,眼睛的轮廓的曲度很大,所以看起来,有一种圆圆的感觉,眸子晶亮,呈褐色,周围的眼白似乎不是单纯的白色,好像有点泛蓝,有时迎着光看,甚至还有些青黛色。她的眼神很神秘,黑黑的瞳孔就像一潭深不可测的湖水,有时朝你看一眼,若不是有前提和后话,永远不知道那一瞥是因为什么,……她笑的时候,那眼睛也充满灵气。……那露出来的眼睛,像一弯月牙儿,弯弯的,细成一条线,眸子里漾满笑意,随着节奏,一起,一伏,荡着涟漪,显得比往常更清澈,油然使人生出一种快乐。她的眼睛,能言传的只有这些。我想,言传仅此而已,但意会,大概是我所说的千万种。”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我们不应当反对中学生去扫描我们的社会百态,但事实证明,只有那些与自己内心最深切的有潜藏关联的内容,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执笔的范围,找到最佳的承载情感、抒发热情的媒介,并使之熠熠闪光的载体出现。
第三,作文之难,在于留心观察事物,搜集写作材料。学会积累写作材料,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不犯难,巧妇也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了。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将发生这样那样的稀奇事、新鲜事、亲身经历的事……若把它们简要地记录下来,对今后写作文在选材时很有帮助。常看到有些中学生,读书不多,观察不够,仍要不顾自身可能地为写作而写作,致使文章的生命原色褪为苍白。于是,小小年纪已经修炼成只为了应付中考的“写作匠”。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积累写作材料呢?
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有一次作文课,我要同学们介绍一种家乡的小吃,一位同学写家乡的“顶顶糕”,她写道:“顶顶糕的用料很简单:一些白面、红糖和一点水,先把白面用专门的小铲子铲起来,在模具下做一层垫底,接着再倒入一些红糖,然后再次用白面把糖完全遮住,最后在快要溢出来的白面中心点上一点红糖—如此这般,做成两层,然后便放到蒸具上去蒸,大约半分钟的时间,顶顶糕就做好了,用模具顶部连着的圆木棍向上一顶,一个喘着大气的顶顶糕就呈现在眼前。顶顶糕的外形像一个帽子,底下一个帽托,上面一个帽檐儿,一口咬下去,自然甜而不腻,美味可口。”还是前面那位写父亲的肩膀的同学,在文章中写道:“有一回,在我用双手撑着父亲的肩膀,他竟然疼得哇哇大叫,批评我没有顾及他有脊椎炎,弄伤了他怎么办?我几乎哑口无言,心中更多的是苦涩与难受,父亲被岁月催老了,不再有年轻力壮的魄力,那双曾经温暖的,至今仍旧温暖的肩膀也不可能又一次成为我所喜爱的天地,它太小了,不够宽阔,难以承载住我。可是,当我用手轻轻捶打父亲的肩膀时,永远可以感受到那份温存,那份炙热,只是,以后这双肩膀更需要别人的呵护与关怀,就像当初它给予别人呵护与关怀一样。”
当然,光有一点回忆和感受就立马抓笔为文是不足取的,还需要期待足以吐纳这些回忆和感受、唯有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才会随手拿起笔来,不必刻意寻找就会字字句句有无穷的韵味,这是天分、学识、经历和岁月的汇聚,不是随意模仿得来的。在培养学生探寻美、感悟美的写作之路上,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每一位不辞辛劳的园丁去耕耘、去挖掘。
毛艳,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宜昌。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