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泪珠与珍珠》课堂教学及评点

作者:于金倩 苏立康




  一、观看图片,教师激情导入
  
  师:(打出幻灯片)同学们,大家先和老师一起来看几幅图片。画面中的这两位老人是航天英雄费俊龙的双亲,当费俊龙走出飞船的一刹那,电视机前的妈妈忍不住潸然落泪,她一边用手绢擦着一边喃喃自语:“宝贝儿子,谢天谢地。”这张图片是一位台湾男子在阔别大陆几十年后终于又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与哥哥深情相拥,放声痛哭。这幅画面是我们女排姑娘用顽强的拼搏精神换来了久违20年的奥运金牌,实现了为国争光的夙愿,姑娘们喜极而泣。这是一位军功卓著的西藏运输兵,为了军人的职责,他连妻子难产而死都没能陪在身边,在妻儿墓前下跪,七尺男儿也禁不住泪如雨下。同学们,看到这些流泪的画面,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之动情,情难自禁才有泪。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也是写泪的散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
  
  二、了解作者,奠定阅读基础
  
  师:对琦君这位作家,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有一部作品可以拉近我们和她的距离——《橘子红了》(播放幻灯片,生读作家作品资料)
  
  三、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师:下面我来朗读课文,同学们一边听读一边梳理出文中都写到了哪些泪,归纳的时候尽量使你的语言工整一些,思考作者借这些泪要表达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配乐范读后,学生梳理文中写到的泪水。教师适时对话,引导学生简练概括并板书。)
  师:作者写了这些泪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我们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异口同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师:大家不约而同地选这句,为什么?
  生:文章说的大致意思是人经过不断磨练,才能变得成熟深刻,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师:他是通观全文从内容方面来领会的,非常好。
  生:这句话在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了三次,就给咱们一种暗示,它是作者强调的内容。
  师:这是我们阅读中的一个常用技巧,优秀作品中重复性的语句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如果说泪是贯穿起全文材料的物线,那么这句就可以说是思想线索,同时,也是全文中心。
  
  四、讨论分析,多面深层解读
  
  师:对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
  生:人经历挫折忧患的当时乃至一段时期内,肯定会觉得痛苦。但是坚强的走过之后,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收获越积越厚,就使人的内心变得温厚。
  师:这是不是就是所谓“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境界?他解读了后半个分句,前一分句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这里的“清明”是不是真指眼神的清亮呀?
  生:应该还是指内心。
  师:为什么?
  生:(不约而同齐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师:英雄所见略同呀。心变澄澈了,眼睛自然会变清明。作者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的经历决定人生的厚度、拓展人心的宽度。一个人经历的忧患挫折越多,心灵就会变得越怎样?
  生:(七嘴八舌,课堂非常活跃)越清纯、越朴实、越淡泊、越温存、越宽容、越敦厚、越深刻、越透彻、越博大……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文章作了整体感知,下面就请大家结合具体内容,深入挖掘一下文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现出“愈益清明”“愈益温厚”来的?(打出幻灯片问题)可以从内容、语言、结构等多个角度来思考。语言方面可以主要从诗句的选择和理解程度上来分析。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研读讨论。
  (学生热烈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
  生:我们觉得文中先写书中的泪,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不能真正理解,然后是亲身经历过才有真切的体验,到了老年悟出什么样的才是崇高的泪,随着生活体验增加,认识逐渐加深,才会“愈益清明温厚”。
  师:他们组选择了一条捷径,是从行文思路梳理出来的。阅历增多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自然会深刻丰富。
  生:我们觉得文章写的这些泪先是为自己——为自己亲人——为芸芸众生而流,流泪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宽,首先是人的内心越来越宽厚博大,这就是愈益温厚。
  师:分析流泪对象由己推人,范围越来越扩大。还有别的角度吗?
  生:我们组觉得文中有一些议论、抒情性语句,能显示文章层层深入的脉络。
  师:哪些句子?能不能找出作用重要的具体给大家分析一下。
  生:比如第4段结尾说“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第五段就接着“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承接了上文,言外之意,没有经历过很多忧患磨砺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杜老诗句含义的。下面就开始写思乡、亲情、奋斗等自己备尝的忧患。第十段结尾一句“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作者运用反问句形式告诉我们,到这时候她已经认识到生活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源于各种忧患的。
  师:这组同学很敏锐地抓住了显示文脉的语句来理解主旨,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而且你看,文题是《泪珠与珍珠》,行文至此,才把泪珠与珍珠联系到一起,让我们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你还能从哪儿读出愈益清明温厚来?
  生:我们觉得从作者对诗文的选择和理解程度上可以读出来。课文开始引用冰心的诗句中“泪洗过的良心”,这句话本身很深刻,但作者只是觉得有趣,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后面引白居易、杜甫的诗句,她在老师的提示下已能懵懂明白杜甫为什么比白居易写得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
  师:(追问)为什么?
  生:白居易咏叹忧愁不能用外力消除,但意味着还可以任由自己去宣泄,杜甫劝征夫收起眼泪,连宣泄都不能,因而更见沉痛。
  师:境界尤高又如何理解?
  (生无言)
  师:(提示)他们分别是为谁而愁啊?
  生:(恍然大悟)白居易写的是个人忧愁,杜甫是劝慰征夫,心忧天下。
  师:与这几句相比,那后面的内容如何体现出愈益清明温厚来了?(启发提示)其实,思乡的诗有很多,从咱们最熟悉的“举头望明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为何独独引了这几句?
  生:因为“断肠”二字在这里极为恰当,思乡几十载,如果亲人能够重逢,就是万幸。如果想啊盼啊,亲人生活的并不好,甚至再也见不到了,那种情形也只有用“断肠”来描述了。
  师:大家看看文中有没有一些更细微的地方同样也能体现出“愈益清明”“愈益温厚”?
  (此时,学生无言,苦思冥想)
  师:大家看第一段,作者说这句话“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这“无限启示”是什么?
  生:说不出来,懵懵懂懂。
  师:第九段“难怪奥尔珂德说”,“难怪”什么意思?
  生:怪不得,有恍然大悟之感。
  师:再看文末“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也就是”,语意变得非常肯定,是不是也能体现“愈益”二字呀。清明温厚发展到极致就是文末提出的慈悲感恩之泪,这两种泪的崇高可贵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注意一下,上段写完观音流泪,为什么不接着写耶稣的付出,而转写信徒感恩于耶稣呢?
  生1:这句话暗示了这种泪的可贵在于它是双向的。付出者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受益者心存感激。
  生2:这里是说佛的大慈大悲感动了众生,众生受到感化,心灵也同时得以净化,这时付出者和得到者都同时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这时流下的眼泪应该称得上珍珠中的极品吧。
  师:(感情激动,课堂达到高潮)更准确地说,它比珍珠还珍贵,珍珠极品也总会有价,而这种人间最崇高最真挚的情义是无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展示幻灯片,教师配乐激情讲述《辛德勒名单》中男主人公辛德勒的事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