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作者:张 扬
第一、网络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人对学习语言不感兴趣,很难想象他会喜欢写作;如果一个人对运用语言没有自由,也很难想象他有写作的兴趣。以往的作文教学,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往往只能按照老师规定的程式进行写作,包括立意、包括结构,甚至包括语言表达,都必须中规中矩,不能越雷池半步。试想,一个人如果只能说别人让他说的话,别的什么都不能说,他还会有说话的兴趣吗?
部分教师可能会考虑到运用语言必须得规范,尤其是在作文中,而网络语言却是不够规范的语言,所以不能用。我认为这是一种很短视的见解!很多时候,恰恰是所谓的标准、规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规范是人定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我很赞赏现在提倡写放胆文的做法,中学生写作文不能怕语言不规范,不能怕语言不符合语法。语言是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的,如“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并不比“威尼斯有三百七十八座桥”和“威尼斯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更合乎语法,可朱自清偏偏用了前面一句,就因为它的新鲜、生动,符合语境。所以现代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里说:“用花轿送出姑娘固然好看,初学写作者好比穷人,把你的姑娘用牛车拉出来吧!”这就是鼓励初学写作的人要大胆地创造语言,大胆地组织语言,大胆地造句成文。钱梦龙也说:“创造往往以摹仿为先行,而摹仿又必须以创造为目标。”网络语言既然是学生喜爱的语言,就尽管让他大胆说去,放胆用去,这些语言更迭较快,紧紧贴合时代,有创意的运用,可使作文活泼生动,富有时尚美。如学生作文里有这样的句子:“所谓网虫,就是在杂志上看到下划线也想用鼠标去点的人”,“月有阴晴圆缺,好猫也会断线,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在线”,像这样的句子,不是挺有创意吗?不也很好吗?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要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就得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写作的自由还给学生,而自由作文的前提是承认学生在写作能力上的个性差异。初中学生有着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他们喜欢不拘一格的文章语言,尤其是新词新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这种个性差异,同时鼓励他们的这种个性表达。我想,如果学生能自由地运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相信作文兴趣会大大增强,有了兴趣,再去教给学生作文的规则、规范,作文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提高。
第二、网络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写作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有特色的语言,不能人云亦云。确实,网络语言中是有许多创新的词语,但那是别人的创新,如果网上出现一个新词语、新用法,不考虑自己的表达实际而一味鹦鹉学舌样都照搬了来,那就达不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是不可取的了。所以要对学生强调语言是最具活力的,要鼓励学生在语言运用上大胆地创新,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要知道,拾人牙慧,嚼来无味。有人说,第一个把小姑娘比作玫瑰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比则是庸才,如果第三个还来作比,那就是蠢才了。让学生明白个中道理,在遣词造句上狠下功夫,虽不能“语不惊人誓不休”,但也可以给人清新亮丽、耳目一新的感觉了。必须强调要自己尝试创新,语言创新时要适合语境,语言得体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写文章要“得体”,其中包括了要能够选择恰当的语体,“语体,是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传递媒介、交际方式,反复地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运用网络语言等这些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新词语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王蒙等在语言创新这方面可算是成功的典范。请看看他们的两个用语例子:
你是不是还要发誓:谁干了让谁在糖罐里甜死,在棉花堆上碰死,在头发丝上吊死?!(贾平凹《高州初录》,《钟山》1983年第5期第152页)
这话和现在网络上常见的句子“找块豆腐撞死算了”、“找根面条吊死算了”何其相似!
“纪念‘五四’青年节与返校日”专刊,报头鲜艳得刺人眼睛。(王蒙《青春万岁》)
明明有两个字的“刺眼”,偏要说四个字的“刺人眼睛”,这里倒不是要突出“人”,大概是因为“刺眼”有两个含义,一是“光线过强,使眼睛不舒服”,一是“惹人注意并使人感觉不顺眼”,用了“刺人眼睛”就只有“刺眼”的第一义了,新的用法,表达却更准确了。
这就是名家的语言,似乎是信手拈来,却那么的新鲜又活泼,生动又恰当,读起来还有点当今网络语言的味道,这就是语言的创新。从这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只要符合语境,用得得体,并非都要按固定的说法来说不可的,而且从这些例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语言除了表达思想感情和造成气氛之外,事实上还可以有别的功能,比如游戏的功能。其实,很多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了这样的功能,尤其是儿童文学,就有不少这一类型的例子,游戏歌、连锁调等,大都表现出了语言的游戏性。游戏并不都是低级的。高尚的语言游戏能锻炼或显示一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发掘语言本来就有的富于变化的潜力。很多的网络语言恰好就是这样一种游戏性很强的语言,由此看来,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尽可放手用网络语言来唤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让他们自由地创造出更多的新词新语,来丰富我们的语言世界,不管它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也好,还是造成气氛也好,或者只是游戏也好,在学生创造新词新语的过程中,不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吗?不也刚好符合了现代创新教育的要求吗?说不定,在这个放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地超越王蒙、贾平凹的文学家呢!
第三、网络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中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在语言运用上也不例外,总想别出心裁,能够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用语来。运用网络语言可算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好机会。然而要真正创造出一个新颖别致的词语来并不是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要创造出新颖的、有蕴味的网络语言,如“斑竹”、“竹叶”之类,还得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品味,通过自己的语言使自己显得有内涵。清代叶燮《原诗·外篇上》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水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人的修养、品味、内涵对人的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网络语言同样如此。远的不说,就单说一个小小的网名,其中就体现了种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网名是上网的人在网络上的名字,是人们在网络上交往时身份的表征。尽管有一些系统上允许存在相同的网名,但大多数网站不允许有重复的网名,一般一个网名代表一个用户。网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自己再创造,大多数人喜欢自己再创造一个网上专用的名字,即假名,所以人们常说“生活中人们用真名说假话,网络中人们用假名说真话”。网名比真名字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真实个性,好的网名往往体现出使用者的喜好、针对性、行为风格等等,一个小小的网名已经幻化出多样的文化色彩,它所体现的创造风格也有好坏、高下的区别。网络交往中,人们往往通过网名来判断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及内涵,所以起一个好的网名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因此曾有人撰文来谈如何起网名,文章说一个好的网名应该是既有攻击性又有神秘感的,就如击剑手的头盔,让人好生揣摩防护罩后面的脸。文章说网名的取法不外乎“怪、痞、土、洋、阴、酷、煽、雅”八种,不管是哪一种,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文化品位,你是无法起到一个既有意味又与众不同的名字来的,即使有时从别人处捡来个好名字,若不懂其中意味还是没有意义。如“蒹葭”,如“瘦比黄花”,如“羽扇纶巾”,如“东临碣石”等等这样的名字,如果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知识,那是不会去用也不可能懂得用的。曾有个学生写过一篇《有趣的名字》,写的是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们做的一个有趣游戏——讨论一下爸爸妈妈给自己取的名字的含义,课堂非常活跃,文章也非常地生动有趣,要准确了解和分析同学们各个名字的含义,可是得有很多的知识储备才行。那么,如果是要了解和分析大家的网名呢?没有丰富的阅读量,我想这工作是不好做的。网名如此,其他网络语言也是如此,可以体现出所用的人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自由开放的态度,不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好好引导学生运用新词新语进行表达,对网络语言进行合理的应用,我认为是大有裨益的。
张扬,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通州。本文编校:程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