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教学
作者:彭春炜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具有很高的思想成就和艺术价值,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千古绝唱”。笔者以为要讲清它的特色,单靠几个术语是远远不够的,须有一个新的丰富的比较层面,去引导学生理解与把握,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在辨析中发展思维品质。
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笔者经过对教材的整合,把李白的《把酒问月》、杜牧的《赤壁》、温庭筠的《菩萨蛮》、柳永的《雨霖铃》、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萨多剌的《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相关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将这些诗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起解读,然后引导学生作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探究。
一、成就与态度的比较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苏轼作为迁客,景仰周郎,叹老嗟卑,心情不难体谅。他的境遇虽不如周瑜,但就其才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论,周瑜则根本无法与他相比。苏轼是文坛的领袖,词坛的宗师,书法的大家。以散文、诗词、书法,名动天下。他的散文,文笔优美,意境优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留下四千多首,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一扫词坛柔靡之气,开豪放一派词风;他的书法,独成一家,妙绝天下;他还在绘画、音乐上有相当高的造诣,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当时秦观、黄庭坚等许多作家都团结在他的周围。至于他赞颂周瑜,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是表达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
然而,仅因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的慨叹,引起多少人的非议!这也是学生理解苏轼人生态度的疑点与难点。教师适时引入背景材料并进行相关比较点拨:苏轼在《杂议》中说道:“饮于赤壁下,坐念孟德、公谨如昨耳。”“人生如梦”有的本子作“人间如寄”,是想起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所感触而发喟叹,情调一样苍凉悲壮。而李白的《把酒问月》则更被苏轼引为同调。《把酒问月》最后几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不容置疑,李诗中是含有及时行乐之意。然而李白被赐金还山,苏轼被迁谪黄州,古人今人不同,古月今月为一。苏轼的政治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即便是谪居黄州,也未想到及时行乐。词中流露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它向人们揭示:千古风流人物身名俱灭,但江山长在,江月长留,当举杯相酹。整首词格调豪壮,表达了词人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与李白的这首诗显然不同。
通过以上比较,学生感受到了苏轼的不凡成就,认识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从而产生了探究的热情与兴趣。
二、内容与风格的比较
晚唐诗人杜牧作黄州刺史时写的《赤壁》诗,内容也是怀古之作。诗人强调东风的作用,似有不足周郎之意,认为周郎侥幸成功。而对于同一赤壁之战,同一周瑜人物,苏词的思想观点与杜诗却大相径庭。词的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一派指挥若定、从容闲雅的儒将风度,着墨无多而形象生动。刻画并歌咏周瑜英雄人物成了词作的主要成就。
正因为《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豪壮的情调描写赤壁景物,用豪壮的情调塑造周瑜形象,写得大气磅礴,想象丰富,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给人以振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所以突破了传统的婉约风尚。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持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则须关西大汉,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
写大江景色,“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之句,曲折地写出离情,细致深婉,格调与“大江东去”浑然不同。一经对照,学生视野扩大,明了“幽美”与“壮美”的区别。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已开了怀古词的先河。此词大笔挥洒,气象宏阔,立意高远,体气刚健浑厚。苏轼尽管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见了《金陵怀古》也不得不叹服:“此乃老野狐狸精也!”意为精明纯熟。称颂之情,溢于言表。《赤壁怀古》《金陵怀古》都是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怀古。过渡句也相似:《金陵怀古》曰“画图难足”,《赤壁怀古》曰“江山如画”。两词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与萨多剌的《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也很值得一比。萨多剌的《念奴娇》是按苏轼的《念奴娇》所用的韵脚写成的,两首词内容都“怀古”,只是怀的具体对象不同。萨词中“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前人评论说,这两句与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功力不相上下。但是,全词当不能与苏词相提并论,虽然萨词在元词作中堪称一流。苏轼的“赤壁怀古”,开篇即显出囊括千古、壮阔无比的气势;由长江写起,抓住了总纲;在宏伟非凡的气势中包含了深深的感慨,读来让人有热血沸腾、剑拔弩张的感觉,风格豪雄,气势磅礴,以雄奇壮伟的如画江山作背景,塑造龙腾虎跃的英雄形象,真是形神飞动,无与伦比。而萨都剌这首词虽面对古城也发出深沉的喟叹,有人生的感悟,但读后让人觉得人生短暂,一切都是虚幻的,情调略见悲怆。
通过以上比较,使学生领悟了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了解到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同一个历史人物,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评价。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思想与抱负的比较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都是豪放词中的杰作,但两首词思想境界不同。苏轼主要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实现自我的价值。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则立足于更高的层次上。“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站在历史的高度,表现出对当时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的关注,带有伟人非凡的气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革命青年不畏艰难、并肩战斗的群体形象。“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战胜一切、救国救民的宏伟志愿。如此等等,足见毛泽东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人民大众的角度来抒写情怀。《沁园春·长沙》所表现的思想,鼓舞了无数有志之士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这是苏轼所不能及的。这除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外,与作者的思想和抱负是分不开的。
通过以上比较,让学生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个封建时代文人的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抱负和胸襟,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比较的内容和方法很多,笔者以为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运用这些比较,学生能有鉴别,得以辨析,看出成就,看出优劣,看出高下,看出深浅,看出主次,凡此种种,“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闻一多《艾青和田间》);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立体感,增大学生的知识容量,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分析,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彭春炜,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衢州。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