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一堂欣赏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课
作者:江道英 赵胜启
为了国家和民族,照君啊,你选择了离开那金雕玉砌的皇宫,踏上了奔向大漠的马车!
长安城渐行渐远,只有那皎洁的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只有那优美的琵琶曲才能寄托你对远方无限的思念之情。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马蹄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这是你踏上征程的脚步,这是你肩负重任的回音。
从此,一个民族过上了安宁而美好的和谐生活!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一定的突破。首先,她的题记和文章的题目都很好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题记以一种设想方式、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婉转地告诉读者,自己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会尽职尽责;题目学习文本的写法运用了叠声词,不仅掷地有声,而且有意蕴。
其次,在正文中,除了比喻、排比的手法都能运用自如以外,并在学习文本,多用修饰语方面有所突破,例如:“秀色可餐”“空谷幽兰”、“闭花羞月、沉鱼落雁”、“美若天仙”、“鸟语花香”、“绵绵”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引用名人名言也不错。
这篇文章,不仅灵活运用了我们这次欣赏课上的一些写法,而且能够自觉地把教材中的素材“借”过来充当自己的作文素材。
五、教后记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只算教材起码应该学习了二百多篇文章罢。但是学生写作水平却没有多少提高,特别是一部分学生作文的语言甚至越来越萎缩,更有一部分学生对文字、对写作产生恐惧感。而一部分教师也在作文教学“投入大,收效少”的“教训”之下,“放弃”了作文训练,他们把学生考高分的希望寄托在基础题得分上,有的教师一学期也不训练一篇作文!
作文教学形成“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当然有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连用了十几个“靠”字,还有几个学生总喜欢用带“耶”的句子,例如:“我好幸福耶!”);但是,我们都无意地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注重对文本的运用。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至少找个切入点,让教材(文本)发挥例子的作用。
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名家的写法,各个击破,点面结合地进行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希望的。
江道英,赵胜启,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舒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