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论中学生作文三味

作者:凌勇军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没味道。”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个大问题。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改,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提高。因此,我具体讲一下如何指导写出属于学生的味道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要着力表现活泼的“学生味”
  “活泼”,就是生动、自然,不呆板。这就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作文点”,想到什么就先写什么,写自己的家庭、校园,写自己的往事,写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独特的思维尽情地在笔端流淌,或悲或喜,或怨或怒,让文字有血有肉;因为中学时代正是长知识、长才干、长身体,更是长情感的黄金时代,学生作文就更应该充满孩子情趣与生机活力。我不赞同仿效“大家风范”的故作深沉,毕竟孩子没有成人的阅历和体验,如此步人后尘,瞎摸乱撞,强扭之下的瓜是不甜的,最终只会令学生忘了自己是谁了;还不如让他们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精彩——而我们教师只能为他迷途指津。我赞同鲁迅先生说的话:“学生就是学生,先生就是先生”,至少,在作文指导上我支持这一观点。
  “活泼”,只是一种学生味的形式,内容却丰富多彩。
  学生味的活泼表现在其个性的张扬。一个人语言的成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是单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一蹴而就的。活泼的学生味具有单纯、真实的特点,因而更具亲和力,更容易被我们这些“过来人”接受和欣赏。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表现不积极,少言寡语,为人生怯,在作文或日记中却另有一番情趣。她们的语言或忧伤或含蓄,有着古典、娴静之美,只要稍加点拨,文字便会因其“诗一般”的韵味而引起你我的强烈共鸣——因为她们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语言表达是那样的细腻、温情。比方说,我指导的学生赖丽君,她就是一个典型。她想写一篇有关“友情”的作文,这是大家的“老话”、“熟话”,如果“外甥打灯笼——照旧”按老方式去写,一定没什么新意,而且得分也不高,必须以小见大,以语言取胜。于是我指导她采用“倒叙法”,设悬念,选择“离别”或“回忆”为切入点,在语言表达上,简洁地勾画人物,淡化故事情节,诗化语言,最终取得了成功。习作《离别》《风中,快乐的舞蹈》先后发表在《语文周报》和《优秀作文名师点评》上,从此她爱上了写作,并将这种风格发挥得更好,习作《我的星河之梦》《呼唤》《褐色蚌与绚烂珍珠》相继在报刊上发表,她的文学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当然,我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还侧重要求学生写好新鲜的“时髦话”,结合自己的语言表达特性,吸引读者的眼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因为这些时代的产物,大家都想了解,能增长一些见识,以加强可读性。
  俗话说,“熟”才能“生巧”。当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具体指导学生写好自己所熟知的“兴趣话”,能让学生很快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兴奋点,觉得有话可说,畅所欲言。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有信心去写好作文,让更多学生从此不再害怕作文。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有的学生就可以自己开始创作,爱上文学。
  在这里,我其次要谈的,是如何让学生动用语言去表达好自己的感情。
  
  二、能大胆表达纯真的“人情味”
  就中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以及阅读体验、情感世界十分有限,我们作为过来人对他们的作文素材来源应该比较了解。他们的作文内容,无外乎校园、家庭和书本,所以,我们要告诉自己的学生,作文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片净土,也不是一定要“严肃”“正经”,你可以调侃戏说,你可以嬉笑怒骂,你可以不拘一格,因为这些文字才是真实的你的情感,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是独特的你的思想的灵魂,你的作文因此有了最纯真的“人情味”,这样的文章也最能反映你们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如指导学生练习写有关“亲情”的话题作文,其中《呼唤》《读书之乐》等文章发表在《作文报》《语文周报》上,取得了成功。
  写自己的事,抒心中的情,只要做到“我手写我心”,作文就有了真感情。有的学生乐观开朗,他们的作文语言俏皮、幽默,这样去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阳光却不失个性,很有感染力。如我先后指导学生发表在《语文周报》上的《爱在晨风中》《做生活有心人》等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一说的是,学生的情感有时并不能集中,表现力也不强,我们就要指导他们大胆地改,去掉冗杂的;还要善于用景语去表现情感。
  
  三、善于体现厚重的“文化味”
  莫怀戚教授说现在有的“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这并不是说其它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在学生作文中来点“文化味”,一般指文章充满文化内涵,是作者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这种作文富有文化色彩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学生很好的文化素养与学识根基。
  “文化味”所追求的是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这样的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作者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富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在文章中,或引用诗词,或再现情景,或解读文化,或故事新编……
  前面所说的,学生要平时有所积累,就是为写文章服务的。比方说,引用诗词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雄厚的文学积累和运用的巧智,塑造着文章作者的智者形象,不仅在考场上鹤立鸡群,在文学创作中也卓越不凡,令人击节称赞。
  当然,作文的“文化味”是需要文学积累的丰厚土壤的,除了深刻理解诗词的意韵外,还要对历史故事、写作背景、人物经历、风土人情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表现力。否则,文章会陷入简单地复制和空洞的阐述的困境,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味一淡,可读性就不强了。这就要求写作者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熟记熟背,灵活运用好带有“人文色彩”的素材。比方说“情境再现”时,要把握好古人的思想、性格,虚拟的情境才会合情合理,人物形象才能跃然纸上。如在《创新作文》上,陈杰生同学发表的《越过集灵台》《从荒园出发》,张培超发表的《夜凝胭脂紫砂壶》等文章,思路大开大阖,“文化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凌勇军,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普宁。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