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在诵读中品出古诗词的滋味

作者:葛苏杭




  目前,古诗词教学大多采用以下教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形象,使学生大饱眼福;分组讨论,求得课堂气氛热烈;逐字逐句解读,深挖含义。这些做法都忽视了一个“读”字,其实,古诗词只有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诵读,不同于一般的朗读。“诵之者,抑扬高下其声,而后可以得其人之性情与其贞淫、邪正、忧乐之同。”(《说文解字今释》P319)。也就是说,诵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情态化表达方式。读,则是“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说文解字今释》P319),是对古诗词意义的深切体味。诵读的要义是玩味,品味。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读一读,在这“读想”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进而再现作品所创造的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古诗词的阅读成为艺术的享受。例如,教杜甫的《旅夜书怀》,让学生反复地诵读,特别是读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时,学生便一下子触摸到诗人的心,悟出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在诵读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腾,思维得以训练,他们感受到古诗词的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坚持下去,学生就养成了诵读古诗词的好习惯。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正确流畅地读。朱自清先生说:“诵读第一要口齿清楚,吐字分明。唱曲子讲究咬字,诵读也得字字清朗;尽管抑扬顿挫,清朗总是清朗。”要求学生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读不漏读,正确把握语调,即抑扬顿挫;语气上的轻重缓急要适中。例如,教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还”,古音读huán。“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14个字有9个字是去声,读准了,读到位了,也就读出诗人的愤激之情。例如,教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引导学生查资料,根据句意读准以下几个字的音:拚(pàn)、剩(jǐn)、釭(gāng)。特别是“从”、“逢”、“梦”、“同”、“恐”、“逢”、“梦”、“中”,这几个押ong韵母的字,反复出现,读起来仿佛在听一曲谐美的乐曲,有嗡嗡的声音,引入一种似梦非梦的境界,恰与词中要表达的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相配合,使学生深受感染。
  其次,让学生按其句法读出节奏。近体诗,句法为:五言句是上二下三,七言句是上四下三。在诵读时就应依照这样的句法节奏,而不能将诗句读破。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词的句式,大多数五、七言句与诗的读法相同。如: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当然词中的句式是多样的,要视意义而定。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这些句子读法就特殊。
  再次,多练习,反复地诵读。朱自清先生说:“诵读教学并不太难。第一得知道诵读就是读,不是吟,也不是唱。这是最简单的标准。第二多练习,曲不离口,诵读也是如此。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朱先生强调读的次数,是量的方面的要求,我们还要有质的方面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因此,对于每首古诗词的诵读,每次应提出明确的目的、步步深入地读,例如,教高适《燕歌行》,引导学生,一读,读准字音,读不准的,查字典,再正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塞外景观:“山川”、“边庭”、“瀚海”、“塞草”、“大漠穷秋”、“孤城落日”,进而看出塞外辽远、开阔、荒凉的特点。四读,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人和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五读,读出诗人的情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中的“苦”字,表现了士兵征战路途苦,战争死斗苦,征人少妇离别的相思苦,从而反映了诗人对士兵的悲悯和礼赞,对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的谴责。六读,历史性阅读,根据前人的评价,继续深入理解这首诗。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说高适《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诗中哪些是“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通过“六读”,学生对高适《燕歌行》感悟就深刻了。词的学法同诗。如教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通过三次诵读,学生就准确把握住了词中的情感:怜花惜春,百无聊赖以及别离相思的愁怀。
  总之,诵读是品出古诗词“滋味”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水平,进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葛苏杭,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海。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