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樊莉莉 王东生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生命教学。只有真正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焕发生命活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以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焕发生命活力,首先是文本,要唤醒文本,让它复活出生命的活力。
  众所周知,文本是作者生活的积淀、心血的凝聚、生命的结晶,是大千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文本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来自文本。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某种程度上也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思辨和把握,取决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内化和迁移。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满怀深情一起走进教材、喜欢教材,并要融入教材、激活教材,更要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教学内容的生命内涵,使一篇篇平面的文本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学生直接与之对话,进行有效的言语活动、语文学习。
  为此,讲课时,首先要选好切入点,如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我就从“寻找感动”切入,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感动,继而寻找课文中的感动,最后是仿写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辞结课。整个一堂课中,文本被激活了,生命被唤醒了;学生被课文中的人和事感动着,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十分投入。这堂课在全省职教评优课评比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要抓住情感点,如讲《〈指南录〉后序》,我则抓住文天祥爱国、忧国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根红线,通过补充其人其事,通过挖掘文本内涵,再现并凸显文天祥为了真理而献身、把生命融化为永恒的亮丽,从而迸发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情操,滋润了学生的道德心田。
  优秀的教材有很多让学生兴奋的东西,我们要用足文中的兴奋点,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始终处于愉悦的状态,甚至下课了,仍余音绕梁,激奋不已。如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要紧紧抓住词中壮阔奇特的风景、雄姿英发的形象、阔大豪迈的意境那些让人兴奋不已的内容细细品味、好好陶冶。
  作为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的教师,还应点击好文本中的疑难点,拎起扩散点,引导学生填好空白点。还是以教学《最后一片叶子》为例,文本中贝尔门雨中画叶子的情景是个空白,我便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进行补白。通过这一思维活动,学生普遍感受到主人公的爱心更崇高、形象更丰满,学生的情感被激荡了。
  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通过这些扎实的措施和有效的手段,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走近作者,还原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本灵动起来了、鲜活起来了,变成了生命的文本,学生尽情地跟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和老师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文本语言的奥妙、文意的深邃;同时也欣赏到生命的美好,激发起生命的激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达到了语文素养和精神情操的同步提升。
  焕发生命活力,重点是学生,要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文本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去唤醒,但语文学习的主体毕竟是学生。学生的兴趣、意志、毅力、情感等对课堂学习效率非常重要。语文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当作一个个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确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焕发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只有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把生命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中去,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心、真意、真情、真趣,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我们当教师的,上课要带好两样东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顶帽子,把学生求学的欲望煽得旺旺的,给乐于上进的学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帮助唤醒,激发活力,引导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连接起来,情绪饱满,生命盎然,走进文本。德国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即教学重在激趣、激情、激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应,以心灵感动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激发出语文学习的欲望与热情。
  要切入学生生命,让学生用生命去阅读,用生命去写作,激发兴趣,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开拓思维。
  要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应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个性,尊重个体体验,容纳大胆辩驳,支持思维碰撞,让学生的思想活力大胆迸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权威,努力培育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创新性,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要知道,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心灵舒展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心灵舒展的学生会在语文的天空里轻松而欢快地飞翔,心灵压抑的学生只能在语文的园地中痛苦而缓慢地爬行。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做一个健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不仅要学方法技巧,更要用生命投入其中,要用生命去学习,用生命去体验理解语文的精髓内涵。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之源,寻求和谐共振,感悟生命活力。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是我们生命的元素,一旦削弱,生命就会缺乏活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学生“立人”之本和“立言”之源。教学应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迅哥们”走出“三味书屋”,投身到生机勃勃充满竞争的改革开放大潮中。鲁迅先生曾提倡青年“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要让他们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而时下学生的这个世界被“应试”所禁锢,整天不是死读书就是读死书。因而他们喜欢看的不是描绘天堂的就是刻画地府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致力于语文和生活这两个世界的交往与开放,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寻求对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让学生不断吸收、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望。
  焕发生命活力,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焕发出自身的生命活力。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生命投入,教师自己首先得生命投入,要学生用生命学,教师首先得用生命教。语文教师要始终充满着对语文的情、对学生的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执着的责任感。而目前我们有的语文教师没能把语文教学当作是事业来做,更没有当作是生命的一部分,只当作是差使、是痛苦,一般应付,甚至厌倦,厌倦课堂、厌倦语文、厌倦学生。你说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搞好,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师只有将自己的生命全部溶入进语文、投入到课堂、浸渍到教书育人上,才能和学生展开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和对话,才能激活课堂,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于漪的情感、斯霞的母爱、李镇西的童心,要始终怀揣激情、充满活力,做到爱满课堂,情洒学生。
  课堂上,语文教师语言要丰富,情感要饱满,不能刻板地照本宣科,要用规范、简洁、严密、优雅动人、荡气回肠的语言,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特别是一堂课的开始和高潮处,更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恣意铺陈,让学生始终沉浸在鲜活的课堂里。语言大师闻一多在教授《诗经·周南·芣苢》时以他诗人的想象和学者的渊博极力铺陈道:“……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魇辅……”(《闻一多传》)短短几句,被闻一多先生洋洋洒洒、铺张扬厉成几百字的华美篇章。古董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学生想象的骏马也开始飞奔起来。完美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有诗歌语言的精美、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和演讲语言的雄辩。它能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也能紧紧吸引学生的心,更能不时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这样讲,好的课堂教学实录就应是一首诗、一幅画、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动听的歌!
  要面向全体,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差异,关怀弱势,像叶圣陶那样“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让每一位学生在你的语文课堂上都能得到关爱,都能拥有自信,都能飞扬起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师要能焕发生命活力,更要不断学习,多读多写,自我修炼,炼厚底蕴。没有文化根底、没有专业底蕴的生命是苍白的、缺乏活力的。只有功底深厚、专业扎实,而又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的教师,才能活力四射、光彩无比。可现在的语文教师能如此做的并不太多,不少人却有“三怕”:一怕公开教学、二怕阅读专著、三怕撰写论文,所以专业水平难以提高,更遑论焕发活力了。叶圣陶可以说是对生命投入的典范。他不但教好学生,还阅读了大量的经典,编写了很多的教材,更为可贵的是创作了好多作品,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我们就应像叶圣陶那样爱学生、爱语文、爱事业,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始终焕发着生命的活力,用自身的活力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活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人文修养、人格修养!
  
  樊莉莉,王东生,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