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中语文不应忽视现代派作品教学

作者:高述新




  问者:那您觉得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追求中,现代派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呢?
  答者:我们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悖论,即在一个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时代里却固守着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姿态,这直接导致了中学语文教学与时代的脱节。在如今的网络时代里,各种带有现代派或者后现代色彩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既有从国外引进的,也有本土原创的,它们对于我国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影响很大。但我们的主流教材对此显然是排斥和抵制的,我们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化观念,在思想上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客观地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当然是重要的,它们理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一般而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所负载的是传统性质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比如民本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意识、集体主义等等。这些正统的价值观念形态当然具有永恒的价值,是人类不论在何种时期都会倚重、借鉴和传承的价值资源。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仅有这种价值资源还不够,而且这种单一的价值资源也有它自身不能克服的弱点。作为一种经典形态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它既有尊重“人”的一面,也有对于“人”的误解的一面。经典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前弗洛伊德主义”的价值体系,它对人类的感知和理解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的。而西方现代派文学则张扬了一种“后弗洛伊德主义”的价值体系,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心理结构的多重剖析的基础上的,它彻底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自大狂”。虽然这种观念体系也有它自身的理论弱点,但毫无疑问,它的出现有助于人类的自我反思,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全发展。所以,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人文精神,传统的人道主义与现代的后人道主义,都有他们各自的价值和普世性,它们代表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同的两种精神向度,我们不必简单地是丹非素,强行分出一个是非高下来。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从不同的文学和文化资源中学习、借鉴和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观念,在多元中建构出属于自己的一元。真正的主旋律是自主生成的,而不是被动塑造的,它不应排斥不同的声音。
  问者:刚才您谈到的都是关于理论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对于廓清我们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现代派作品教学的误区,我想这是大有好处的。那么您能不能进一步从实践的层面谈一谈,我们究竟该如何改变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现代派作品的现状呢?
  答者:关于目前高中语文现代派作品教学的现状,我把它概括为这样十二个字:“教师不教,学生不学,高考不考”。我曾经专门问过一些中学一线的教育硕士,他们基本上都认可我的这个概括。当然这个概括有点绝对化,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中学现代派作品教学的实际情形的。所谓“教师不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高考不考”,既然高考语文试卷中不考现代派作品,那么在我们这个应试教育盛行的国度里,老师自然就不教现代派作品了。这是考试的功利主义必然导致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是教师自身素养的原因,毋庸讳言,对于很多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对现代派作品本身接触得很少,更谈不上深刻的理解,既然自己对现代派作品都不甚了了,就不用说去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派了。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大学期间就对现代派作品比较隔膜,他们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西方20世纪文学和中国先锋文学存在比较大的误解,对于西方现代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这些都潜在地制约了他们把高中现代派作品单元讲深讲透。由于这种先天不足的原因,所以他们只好把现代派作品丢在一边,让学生自学。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实际上,现代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名语文教师的综合人文素养,因为相对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文本来说,现代派作品对于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是一种更大的挑战。如果现代派作品能够讲授成功,那无异于师生之间共同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历险或者思维的历险,其中所产生的求知的快乐是传统的文学教学所不可比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改变中学语文因为知识含量不足而遭人歧视的处境。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学语文,或者学语文的积极性不够高,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觉得“没意思”,一篇文章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理解了,这就太简单了,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热情。而现代派作品不同,也许文章中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你就是无法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义,有时候还需要学生去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才能明了其中的真意。所以重视现代派作品教学,将能提升中学语文的学科品格和知识含量,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某些窘境。
  问者:但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现代派作品是不是太难了一些呢?
  答者:也许对少数学生来说,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是难了一点。但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我觉得现代派作品的难度不是问题。现代派作品的一些创作技法,比如象征、隐喻、荒诞、变形、反讽、悖论、魔幻、黑色幽默等等,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那么难懂,只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和语境进行分析,对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是不会有什么大的理解障碍的。相对于数理化等科目的思维要求,我们语文科目和教学中的知识含量和思维要求是比较低的。实际上,我们的语文学习还处于19世纪以前的人文水平,虽然目前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了,但对于20世纪的人文主潮和文学主潮,我们还是非常的隔膜。我们的高中生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语文的高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的丰富,这已经是毋庸讳言的事实。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老师总是担心孩子们看不懂或者不能正确地理解现代派文学,他们先入为主,给现代派划了很多框框和界限,他们没有意识到青春期的叛逆性与现代派文学有着天然的精神联系,高中生对于现代派的领悟并不低于成年人。虽然高中生社会阅历有限,但在如今的媒体时代里,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他们所间接或直接所承受的社会或时代的重压,都足以使他们体会到西方现代派作品的精髓。比如阅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对于每一个经过漫长等待而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从自己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心中难道不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荒诞情绪么?不要简单地斥责这种情绪的不健康吧,因为荒诞也是人类自我减压的阀门。不要简单地把荒诞视为颓废,荒诞感的产生在于一个人的理性的觉醒,一个不能正视自身生命处境的人是不会有荒诞感的,因为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荒诞。相反,我们自以为乐观的活着其实有时候是一种自欺,是一种得过且过,丧失了理性认知能力的表现。表面的理性有时候隐藏了最大的非理性,表面的非理性的背后其实有时候存在着最大的理性,所以我们最好不要随便拿理性的大帽子来吓唬人。我们要做的是给青少年创造好的文化交流语境,让理性与非理性对话,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中国和西方对话。只有在深层次的精神对话中,我们才能够建构出新的人文精神形态。
  
  高述新,本刊编辑,兼任编辑部主任。本文编校:晓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