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开放性教学更需要语文价值思想
作者:尹 磊
各省高考语文试卷内容设置,因自然灾害的频发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全国各省的试卷内容看,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都得到体现。2008年是艰难与感动的一年,天灾加以人祸相继袭来,内忧因以外患杂音不断,我们从中看到了真善美以及假恶丑;但是,我们更多地体察到了“真善美以及那种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多难兴邦的无畏精神、守望相助的公民意识、以人为本的民生意识、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念”。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方式及情景设置加上合理的引申,恰当的融入高考试题中,尤其意外的是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很多省份也通过临时的改动试卷加入到高考试题里,实在是令人感动。
欢喜、感动之时,我在思考,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应洗去铅华,吹尽狂沙,在开放性教学之时,绝对不能缺失语文的价值思想,否则,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整体发育不良。
程红兵先生曾经这样阐述价值思想:“是一种教学行为,是一本教科书,是黑板上的板书,是一次暑假作业。但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价值思想,一本教科书不是价值思想,黑板上的板书不是价值思想,一次暑假作业也不是价值思想。”又说:“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价值思想从终极上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而做?为什么而存在?为什么而做?”这个阐述清晰的告诉我们,开放性教学如果没有价值思想就像人失去灵魂一样将是一具行尸走肉,不仅培养不出学生的基本能力,连生而为人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存在,为谁而活着。
教学的开放性是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的出现,开放性教学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概念,拓宽了学科教学的领域,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增强了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较为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促成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的开放性改变了往日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特色,为广大教师所乐用。然而无论是改革之初,还是现在,地区差别、层次差别、认识差别,开放性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教学问题的设置,以致随心所欲,只是为开放而开放,完全失去了语文应有的价值。不仅仅是施教者,就是有些指导性部门或教师用书也如此,发了错误的信号,有碍于改革的良性发展,不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必要提出来商榷。我认为出现不良状况是因为下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或者是肤浅的理解或误解了课程标准造成的。
首先来看课堂上设置问题不严谨。教师只重形式,只为取悦课堂。开放性教学设置问题能启发人,诱导人,打开学生的思维,他们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调动积累,迁移知识,从而获取认知事物的多元性、新意性而取得问题创新认识,获取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价值。一个不严谨的问题破坏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向,语文思想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从而误导了学生。比如有一位教师讲授《<宽容>序言》“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一段时,设置了一个开放性试题:“假如你是叛乱者你将如何做?”学生开始探讨想象,大胆地想象自己会如何地举行叛乱,如何带兵杀死“守旧老人”,班内气氛活跃。但是仔细一思考你会发现此问题与作者的本意没有任何联系,其实想象叛乱的情形、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形才是严谨的问题,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
其次是思考问题不严肃。开放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这样会把学生引向轻浮、浅薄的境地,学生在学习中模仿此类方式去思考问题,良好的思维品质难以形成,甚至语文的思想价值也会因此而破坏。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到问题的严肃性,学生思考问题时严肃性要有多大,否则华而不实掩盖了严肃,必将产生创新的偏差。比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写到冯铿女士,用墨很少,用意却深,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和发挥的话题,很多教师讲到此处都要设置问题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取写作的艺术妙处。一位教师在设开放性题缺少了思考严肃性,问:“罗曼蒂克的不健全的体质,又弱又影响他人的冯铿女士有碍观瞻,不如逃离作者笔下,与人与己都有好处,作者却在这里写上了一笔,是否多余,你们认为呢?”立即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并引起个别学生的不满,虽也讨论了,有了认识,达到了目的,但毕意问题设置太不严肃,也是对一位革命者的不尊重。老师总想用一些带有刺激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情绪,出发点是好的,但用语的不严肃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区分能力或者调皮的学生可能从这里学的就是轻薄。
《雷雨》不管是从故事层面、戏剧效果,还是从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蕴,总之无论从哪种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这里有一场戏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周朴园跟梅侍萍(鲁妈)30年以后的见面,这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鲁侍萍偶然来到周家,当年那个青春貌美的侍萍已一去不复返了。故事一连串的发生。“我已经老得连你也认不出来了”,给予了很多想象。令人感到颇有意味的是,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周朴园究竟有没有爱过梅侍萍?存不存在男女的真挚的爱情?这问题同时包含剧中的其他人,那就得交给读者自己去探讨。这里质疑问难确实很有意义,发人深思。然而有些人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一味的在当年他们是怎样恋爱、恋爱的场面上加以想象,这真是令人倒胃口,如此,语文的价值何在?价值思想何言?
再次判断问题无是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理念、观点、认识,甚至一些敏感的问题可能发生变化。根据时代的需要,有的可能就不再提倡,有的可能就错了,需重新纠正是正常的。比如小学生勇于和歹徒作斗争的事情,已不提倡轻言牺牲,生命是宝贵的。再如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等问题。但并非所有问题没有是非标准,总还有一个基本的道德水准问题,总还有大是大非问题。因此设置问题或在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时,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含糊,在道德标准上该修正的还要修正,不能因为开放性问题就可以对学生的认识不加以规范,怎样都行,如果是这样还不如这个问题不开放,否则学生自入迷途,还不知就里,将贻害一生。比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到柔石,提到方孝孺。方孝孺这个人物是不幸的,不幸来自于现在看来的“迂”字。这个问题确实有讨论的空间,有讨论的价值,讨论的深入对学生认知事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师在此点设置开放性问题是成功的。但其中有些学生谈到一点:“不论谁当皇帝,朱姓、马姓、驴姓……只要能把中国治理好就行,我就说他好,我就愿意为其服务,那怕是老外来当主席。”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是非问题,是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大问题,大是大非面前却没能摆正认识。老师应当给予修正,老师在总结时,居然放过去了。学生还会以为老师是赞同自己的。想一想,如果这种认识存在下去,那么民族自尊意识便会荡然无存,后果就严重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学生中尤多,此不赘述。
还有画蛇添足无病吟。这类现象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重视,一些人为了活跃气氛,一节课中本没有设置开放性问题的价值,但有些教师胡添乱设,无病呻吟,牵强附会。造成课堂思维脱节,课堂流程中断,仿佛是一幅山水画被人置了一烟窗冒着黑烟。此不再举例,随处可见。
蒋梦麟先生曾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这里非常明确说明了教育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是重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人文性与价值取向,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获得彻底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叶圣陶)开放性教学是把信任带进了课堂,激励带给了学生,把微笑带进了课堂,成功留给了学生,学生把信心交给了老师,把喜悦留给了自己,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有的放矢,根据情景创设开放性问题,因势利导,强化创新意识。不可利用学生的热情任意行为,弄巧成拙,造成偏差,给年轻一代造成意识上的缺陷。开放也需要严谨,需要求实。在实际教学中本着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精神,切实做好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价值思想恰如其分的得以表现。
尹磊,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海盐。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