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努力激活小说教学之趣
作者:沈中尧
长期以来,受选文及教参的影响,小说教学的终端结果最具有预定性,从叙写了哪些情节、采用了多少手法到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何种主题,不仅已成为教学的一种构架,而且所有的说法也口径一致。小说的教学情同卫星游太空,远地点和近地点都是设计好了的。模式化的教学使学生初读时还具有的探究之趣,渐渐消退得只剩下看故事知情节的一点兴趣。课本中表现社会主题的小说最终落到如此的地步,不能不说是小说教学的失败。
传统的篇目经典的作品往往具有主题毕见的特点,语文课本中的小说则更是主题优先。既然主题已经明示(可见诸文前的提示、文下的注释、文后的练习),内容也大致可一目了然,小说的阅读教学难道就是简单地把内容与主题对号入座吗?显然不是。因为阅读教学本是一种提炼的艺术,简单地泛泛地对号入座就谈不上提炼,亦无艺术可言,教学也就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提炼,讲求的是加工和提高,而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加工和提高,又必须在已经成形的作品及其大致公认的主题面前进行,很有一点“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味道。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小说的主题和小说的内容间开掘出更多的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通道,激活学生解读小说的情趣,使其原有的欲知的兴趣逐渐升格为更进一步的欲会的乐趣。
一、思想的主题形象化
小说的阅读,形象大于思想是不言而喻的,只是这种“大于”的尺度、方向、量次等如何真正在小说的教学中落实到文,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像鲁迅的小说《药》,其“描写了革命党人为群众牺牲了生命还得不到群众理解的悲剧”。课文在小说正文前所作的提示已一语道破了《药》的思想内涵。华、夏两家的遭遇,尤其是华老栓买来以夏瑜的血而成的人血馒头给患病的儿子吃的情节,是不是就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一主题思想的深刻呢?即使可以,力度也不够。因为“得不到群众理解”绝不可能只是一个人血馒头的问题,不仅数量上太单薄,而且程度上也不明晰。这就需要根据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设置来使思想性的主题形象化,在读解中开掘或提升。
《药》的第三部分为“茶馆议药”,作者所设计安排的出场人物及他们的言行无不与小说的主题思想相关。引导学生来仔细揣摩一下“茶客”的身份及言行,对深刻领悟小说的主题思想颇有穿透力。从年龄上看,有“二十多岁的”和“花白胡子的”;从相貌看,有“满脸横肉的”和“驼背”者,而他们对夏瑜的态度竟又是如此的一致——反对。这无疑是一幅社会人物的众生相,透过它,革命党人为民众流血牺牲却得不到当时民众理解的可悲程度就十分鲜明且震人心魄了,再看小说的其它细节描写就很容易体察到个中的意味了。
二、社会的主题个性化
小说的主题通常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内容,其所折射出来的思想无一例外地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记。小说的阅读教学在跨越时空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主题量化为可见可感可言的形象。
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而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又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
为要让学生能真正领悟人物性格悲剧与社会大环境相关,就不能只作笼统的概述,而应藉小说个性化的刻画来验证之。其中,玛蒂尔德丈夫路瓦栽围绕“项链”一前一后的两次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一是开始为满足妻子的虚荣心,他不仅忍痛将自己预备买猎枪的四百法郎拿出来给玛蒂尔德做了衣裙,还出了一个让妻子去借珠宝的主意;二是后来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后,身为丈夫的他不但不出面去解释或交涉,反而教唆妻子写信撒谎,说是“把项链的搭钩弄坏了,正在修理”以拖延时间。显而易见,路瓦栽的“主意”中也充斥着虚荣心,表面上是为满足妻子,骨子里,他本人又何尝没有虚荣心呢!所以,在舞会进行的时候,当玛蒂尔德“陶醉于成功的光荣”之际,路瓦栽“从半夜就跟三个男宾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却留下了不尽的联想空间——孰真孰假耐人寻味。
三、宽泛的主题具体化
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常被人们喻作“一幅历史的画卷”,其主题必定涉及历史触及时代。长篇小说宽泛的主题与节选进课本的部分章节之间还能不能相互关联相得益彰,无疑是小说教学中理应关注的一个问题。分列式的教学,即把小说的主题归主题介绍,章节的内容按内容教授,肯定达不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然难于在思想和方法上转化、生成和提高。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课文虽然是节选,但主要人物的形象已得到鲜明的体现”。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思想主题,既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的形象已得到鲜明的体现”,那它与全书所揭示的封建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主题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为直观的就是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心态,以及王熙凤的人未到笑声先到的神态,前者寄人篱下的拘谨和后者大权在握的张扬,既深刻又形象地昭示出那个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地位和权势的巨大效应直接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结乃至冲突,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对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本章节的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去阅读《红楼梦》方有指导作用。
可以在展示贾府平面图之后,一边循着林黛玉的行踪读课文,一边有目的的标示出文中人物居室的位置。从贾母、贾赦、贾政、王熙凤三代四人居室的位置,就可以窥见这个“钟鸣鼎食”的封建大家族里,存在着与封建伦常秩序极不相称的反常现象。在长子袭爵的封建社会,身为长子的贾赦在家族内部却居于“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别室,次子贾政却居于荣府堂屋的正室;王熙凤是贾赦的儿媳即贾琏的妻子,照理应侍奉公婆,但她却远离其公公、婆婆,住到了贾母院子的后面,结果是,她的居室与贾母的院落、王夫人的住处正好成鼎足之势。人物原有的身份和实际的地位在权力的分配和权势的支配下已经变异。通过对居室位置所呈现的贾府内部矛盾关系的剖析,可以引领学生去体会贾府内部矛盾冲突的根本之所在,进而使学生更为具象地感触到那个时代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以及权力之争的无情和残酷。
四、隐含的主题点拨化
有时,节选自长篇小说的章节虽然可以独立成篇,但其中的人物形象总归似有欠缺,其欲借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的主旨也就不能令人释然。此时,如果能在节选的内容中找到与主题思想有关联的方方面面,包括情节的、手法的等等,就可以巧作点拨切中旨意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要通过林冲的遭遇来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而主人公林冲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经历又正是为了凸现“官逼”之残忍。教学中可以就文中照应手法的数次运用加以点拨,以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小说的主题思想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全篇的照应表现在前半部分李小二告知林冲东京来了尴尬人,与后来草料场被烧的人和事有关。而节选的后半部分中的一系列的细节照应,则颇为独到地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又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其中包括:林冲在买酒的路上所见古庙并顶礼的细节与后来去庙中歇息的前后照应;林冲怕火盆内的火炭延烧起来而探身去摸的做法与后来从古庙壁缝里看到草料场里火起的反应照应;林冲进庙后掇过大石头靠了庙门的行动与放火的三人跑到庙前没法推开庙门的结果照应。不难看出,林冲在草厅被雪压倒之后想到的还是“等到天明,却作理会”;而眼见草料场着火,林冲心头必生疑团——火盆已被雪水浸灭,火打哪儿来?如果庙门真的被推开的话,林冲又怎能知真相作反抗。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沈中尧,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