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补充字训在语文教学中的妙处
作者:钱文波
一、训字讲题,引生入胜
许多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全文内容的浓缩,或对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铺设作用,如果不能给以应有的重视,之于对全文的深入解读无疑是莫大的损失。
教材中的重要课文《离骚》,课文注释从来不去解释“离骚”二字的意义,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容易忽视对文题本身的理解,只是一味地去追索作品主体的含义。每教这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通过翻检古汉语字典,弄懂“离骚”二字的意义。一旦明白了“离”即“罹”,意“遭遇”,“骚”意“忧愁”,学生便会自问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遭遇忧愁”的,进而披文入情,深刻把握主旨。
再如《荷花淀》一文,一般没人在这个地理名称上发现什么不解之处。我却问学生:湖南有洞庭湖,湖北有云梦泽,山东有梁山泊,河北有白洋淀,这“湖、泽、泊、淀”四字意义有什么不同?能否互易?改成“梁山淀”、“白洋泊”行不行?学生感到新鲜,迫不及待地翻起工具书,并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起来。原来,水深而面广者为“湖”,水浅见底胶舟者为“泽”,水浅而能行舟,多港湾而能藏舟者为“泊”,水浅面广而能行舟者为“淀”。懂得了什么是“淀”,学生就对小说故事情节赖以展开的环境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如除云翳,豁然开朗,方知定名有据,字不可易。
二、训字讲句,加深理解
举两个例子。
在《殽之战》一文中,晋襄公释放了孟明等三个秦国被俘将领后,又有些后悔,派人追到河边,孟明在船上“稽首曰……”,这“稽首”一词,书上没有注释,学生能领会出是“行礼”,表示礼貌。但究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礼”,为什么要行这样的礼,学生不知道。这时,用比较法探究古代礼节中的“拜、叩、顿、稽”在程度上的差别,便能使整段文章活起来。经过比较研究可知以手行礼或跪地都可称为“拜”,跪而低头叫“叩首”,跪而两手垫地,手触头上叫“顿首”,跪而两手分开,以头触地叫“稽首”。可见“稽首”是最大最重的敬礼。在这紧急关头,孟明抓住对方是以馈赠宝马的名号来的这一可乘之机,以诈对诈,以最重的礼节相谢,借以缓和气氛,争取时间,这表明他机警敏捷,内心复杂。所以弄清“稽首”一词的意义,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读苏轼的《题西林壁》,人们更看重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隽永,对诗歌前两句的铺垫却常常缺少了必要的关注。如果是有心人,自然会质疑“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和“峰”到底有什么不同。翻检工具书,并结合教材中的《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等文章去探究,便能发现,山高而尖者叫“峰”,低于峰而尖者叫“峦”,高而宽平者叫“岭”……
三、拓展字训,丰富知识
也举两个例子。
“鬟”和“髻”都是古代妇女的发型,但为什么《林黛玉进贾府》中写贾府三个姑娘“钗鬟裙袄一样的装束”,用“鬟”,而《陌上桑》中秦罗敷“头上倭堕髻”,用“髻”?原来,“髻”是实心的,是已婚妇女的发型,“鬟”是空心的,是未婚妇女的发型。所以有丈夫的罗敷头发挽成“髻”,贾府三个姑娘头发挽成“鬟”。
《殽之战》一文中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史记·管晏列传》上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同样是做买卖,为什么一说“商”,一说“贾”?这“商”和“贾”有什么区别?这时帮学生辨别一下,说明“行商坐贾”之类,学生还是很乐意接受的。
总之,从训字入手,继而释词索句,把握篇章,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补充字训,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适当补充字训,自能得其妙,何乐而不为?
钱文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