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咏史诗的内容及表达技巧探微
作者:徐晓玲
从内容方面考察,咏史诗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咏历史人物。此类最多,出现的也最早。班固《咏史》,名为咏史,实乃咏缇萦其人;陶潜的《咏荆轲》,题目上已经标明;后来此类诗作,如杜甫的《蜀相》咏诸葛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满襟。”王安石《杜甫画像》咏老杜:“……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尝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都属于咏历史人物类。
这类咏史诗人大抵以突出被咏者的精神品质,抒发作者对其人的景仰心情为主;如果是否定被咏的历史人物,则予以讽刺抨击乃至鞭挞。
第二类是咏历史事件。这类咏史诗概括性比前一类强,作者提炼历史精神,总结历史教训的创作意图比较自觉,因此诗的含义往往也更深沉隽永。刘禹锡是写这类咏史诗的高手,他有一首有名的《西塞山怀古》:“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写的是晋灭孙吴的史事。刘禹锡作为一个唐朝人,他这首诗概括的又不仅仅是晋灭孙吴这一桩事,因为在吴以后,又有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相继在金陵建都,而且全都同样的年命不永,不过几十年就灭亡了。因此,诗中的“几回伤心事”就一定会促发读者联想起整个六朝的兴亡,慨叹历史的盛衰无常,体味作者其中的深沉警戒意味。
第三类是咏历史陈迹。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写得情景交融,深沉悲壮。除了老杜,唐人杰作比比皆是,如刘禹锡令白居易搁笔的《金陵五题》(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等),杜牧的《赤壁》、许浑的《金陵怀古》等等均是。宋朝苏轼、王安石、辛弃疾等人诗集中也有大量此类作品。文人骚客们追古思今,感慨连连,引导着读者去关注历史,思索历史,总结历史。当然,此类诗咏的内容是历史陈迹,但历史陈迹不可能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割裂开来,因此,此类诗抒发的情感和前两类是相通的。
咏史诗的“咏”和“史”二字决定了咏史诗的表达技巧和其它类别的诗歌是不尽相同的,它更多地借寓情于事(史)、用典、对比、反衬等手法来表达自己或慷慨悲凉或激昂豪迈的情感,现结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四首咏史诗,概括言之。
一、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杜甫《蜀相》是一首七律,共八句,前四句描写丞相祠堂,后四句抒写丞相一生功绩和后世的景仰之情。描述祠中景象时,杜甫并不是客观描述,而是寓情于景,带有浓重的伤感意味。“锦官城外柏森森”,既指出祠堂历史悠久,气象不凡,又烘托出寂寞荒凉的氛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阶前的小草一到春天便一片碧绿,却无人欣赏,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却徒自鸣叫,自然而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后四句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概括赞扬了诸葛亮一生的历史功绩和才德。杜甫抓住最典型的三件事写诸葛亮一生:一是三顾茅庐,二是辅佐刘备开创蜀汉政权,三是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此句既蕴含着杜甫对诸葛亮的赞美,其实也寓情于事,包含着自己生不逢时,抱负不得施展的隐衷。
二、反衬。刘禹锡诗《石头城》,第一句“山围故国周遭在”,写的是山,群山依旧环绕这座故城,龙盘虎踞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写的是潮,江潮依旧拍打着城墙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三四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写的是月,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月亮目睹过六朝的繁华,也照见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它又逐渐移到女墙上来。全诗都是用自然景物来烘托石头城,用自然界的永恒反衬石头城的变化,用自然界的一切依旧来反衬历史的变迁,句句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用典。此种手法在苏辛的两首词中比较突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俯拾皆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上片用孙权、刘裕的典故表明作者抗金报国的雄图大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下片以刘义隆草率北伐导致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又用廉颇的典故表现自己渴盼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用了周瑜的典故一吐胸中块垒,抒发了自己时光流逝,华发早生,渴盼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咏史诗的表达技巧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详述。
咏史诗的内容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读咏史诗时,要“老于掌故”,“知人、知史论诗”;咏史诗的写法决定了我们要弄清诗人用典背后的心声,对比之下的褒贬,使我们真正地看清历史,读懂古人,也更好地警醒自己。
徐晓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