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用经典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作者:雷 磊

了社会良知,那是因为他知书达理。读书最要紧的是明理,不能做的事就不要去做,坚持做人民的良心。可是,很多知识分子不能充当这种角色,那是因为他不是纯粹的知识分子。
  问者:现居美国的方仁念先生曾写过《对尊重与理解的执著追求——钱谷融先生剪影》一文,其中谈道:“研究生入学,钱谷融先生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讲‘文学是人学’,他便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谁要不是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他也就不可能读通文学。”这是先生您一贯的思想吗?
  答者:其实,我平常很少谈及当年写作和发表《论“文学是人学”》前后的情况,除非感到非有必要,不可推卸的时候。但是即便如此,当我们回顾往事的时候,仍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理论是如何饱蘸着生命和心血的苦难体验和追求,才得以产生和成长,并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扎下根来。当年受批评,遭反对,因为我当时对政治一点都不敏感,很多人显然在这方面要“聪明”一些,我只是从学术出发考虑问题,所以真诚到不测风云、不防小人的程度了,这是多数知识分子的一个秉性。我读当代作家也如此,我很看好张炜,是因为我觉得张炜这个作家挺真诚的,写出的东西给人感觉就是很坦诚,所以才乐意去阅读他的作品。任何时候,我们鉴别作家或者作品值不值得阅读,也都应该以“真诚”为度。
  问者:由于这个原因,您对于过去批判过您、甚至伤害过您的人和事,都采取了很宽容的态度。
  答者:宽容是我人生的一种基本态度,其中包括对于他人对自己提出批评的宽容。我的文章的缺点和错误,发表出来受到批评,本来是意料中的事。在学术问题上,不可能没有不同意见。当年在学校举行的报告会上,早就有许多同志对我的文章提出过不少批评。这些批评,包括后来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批评在内,都是出于善意,不管我是否同意,能否接受,对我都是有帮助的,我对批评者也是衷心感谢的。但发展到把我的错误当做政治问题,甚至当做敌我问题来批,却实在是我始料不及的。只有一个真正感受到不被周围人尊重和理解的人才会懂得,尊重和理解对每个人来说,就如空气和水那般的重要、可贵,他必然把尊重人、理解人,奉为人至贵的天性,而作为“人学”的文学,也该把唤起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发扬人的这种天性作为自己终身执著追求的目标。
  问者:这些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太宝贵了。也正如此,我们可以说,您是通过自己痛苦而坎坷的人生道路,而越发重视真诚和宽容的天性,并把它作为自己从事文学评论、培养研究生以及待人处世的一把金钥匙。
  答者:是这样的,你对于人性的苦难有一定的理解。尊重和理解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既然是对“每个人”,就不能光让别人尊重和理解你,而你不去尊重和理解别人,或者自己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这就需要彼此尊重和理解,使每个人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和慰藉。不过,在生活道路上,尊重和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有时候得经历漫长的追求,遭受种种误解、打击和伤害,这很可能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我想,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学和艺术,也是因为这一点。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能体现这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使读者感受和体验到这种尊重和理解,即使一个人在现实中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他总是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找到知音,获得心灵上的朋友的。
  问者: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更能理解,自从1957年发表《论“文学是人学”》以来,您经受了那么多年的磨难,不断遭受批判,但是仍然能在高压下不改初衷,不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文学信仰的原因了。想必,这就是一种对尊重和理解的执著追求。而“文学是入学”的道理,人们也是经过几十年痛苦而坎坷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教训,才越发感到其可贵和正确的了。看来理论也是需要生活打磨的,一种好的理论并非一下子被人们认识其价值的,它或许也需要一个被发现、被认识的过程。最后能请您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看法吗?
  答者:我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里,一共谈到了五个问题,就是:一、关于文学的任务;二、关于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三、关于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四、关于各种创作方法的区别;五、关于人物的典型性与阶级性。我认为谈文学最后必然要归结到作家对人的看法、作品对人的影响上。而上面这五个问题,也就是在这一点上统一起来了:文学的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教育人;作家对人的看法、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作家的世界观中对创作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就是我们评价文学作品的好坏的一个最基本、最必要的标准;就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的主要依据;而一个作家只要写出了人物的真正的个性,写出了他与社会现实的具体联系,也就写出了典型。这就是我想对中学语文教育所说的话。其实,一个作品的背后就是作家本人,文字的最终还是作家本人。教育学生读书,要先了解作家人品,人品的好坏,决定文品的好坏。人品就等于文品。此外,还想对老师们说,语文教学要多推荐好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而不是总以教训为目的。老师一定要自己真正懂得文学,爱好文学,才能让学生喜欢文学。不要在教授过程中,把文学的魅力抹杀掉。现实中,很多中学老师如“香蕉”,讲课过程犹如剥掉香蕉皮,把文学的内涵和魅力全部去掉,这是思想教育家的教学法,是谬见。要相信,真正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想法设法地让学生喜欢文学,不要让他们厌恶,不要让他们远离文学。
  问者:钱老师,您讲得实在太好了,让我们这些晚辈学生听了很有收获,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钱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雷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本文编校:洪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