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汉语危机的源头在哪儿
作者:许国申
样理解?“他们是谁”后面是否该用问号?既然前面已经说了“异国他乡”,后面有没有必要再说“外国”?“外国志愿者”可否属于“你”或“他”?“他们”是否可以任指“你”、“我”、“他”?这样的“颁奖辞”,像颁奖辞吗?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上海的作文题:“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好像没有限制非写抗震救灾不可呀!如果让这位“名师”阅卷,真不知有多少考生的作文要被判为“离题”!
再看给浙江卷的:
⑦2008高考浙江: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给人印象:细看这道题目,似乎出得有些不公平,但不公平中又有着公平的一面,即对一直生活在城市或乡村的学子都不公平。
[颁奖辞]穿梭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触摸”和“感受”着各自的脉搏,那是时代的音律、那是时代前进的脚步声。让我们一起触摸城市的快节奏、新气象和发展变化,让我们一起感受乡村的和谐、淳朴、宁静和美好。
——连题目都没搞清楚,就谈“印象”,并致“颁奖辞”了。很难想象,如果让这位“名师”写一篇下水作文,会是怎么一个样儿!
还是这期杂志,这位“名师”的大作占了2篇,12页。
据官方消息,截止去年,这位名师“多次在《语文世界》《语文月刊》《语文周报》《语文报》《教师报》《考试报》《作文指导报》《写作指导报》《写作导报》等20余种刊物发表文章150余篇。多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成绩优异。2006年被授予‘XX市骨干教师’称号”。
——都说“名师出高徒”,可想而知,这些“名师”门下将会出现怎样的“高徒”!
而当今之中国,这样的“名师”“灿若群星”,谁数得清有多少?
难怪北京一所大学的教授赵树基说“现在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的语文水平太差了”:
“我的一些学生的论文都是我一句一句改出来的,满篇的红字……他们的论文一是中心不明确;二是句子太啰嗦。说实话,有一些学生的论文三分之一是我替他们写的。写作水平如此之差。我只能要求他们一些人写些短文我给他们改,提高一下好应急。我其实没有辅导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义务,这样做只是凭良心。我这插一句,不仅是我的学生不通,连咱们现在出的书也不通,许多都是在凑字数。”
这仅仅是一个大学教授的感慨吗?
严重的问题在于:当这一代大学生成为大学教授时,谁为他们的学生改论文?那个时候,中国人的论文将是啥模样?
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一大群“名师”是怎样“造就”出来的?!
许国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东阳。本文编校:左晓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