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评阅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后的感想

作者:雷小蓉

些张冠李戴的笑话。高中语文课本专门开辟了《红楼梦》教学单元,而节选自《三国演义》的课文有《失街亭》,节选自《水浒传》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等。按理,学习了这些名著中的名篇是不会连它们相关的基本常识都不清楚的,何至于闹出像“《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中的‘夕阳红’表现的是一百零八好汉的英勇壮志”“体现了曹雪芹对自己晚年不得志的哀叹”……这样的笑话?这就暴露了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因急功近利而对某些教材内容的落实不到位,导致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缺失。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在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学生对待语文学科的“鸡肋”心态。
  在大喊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任何一所欲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好评的高中学校推行的几乎都是应试教育。因为社会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中,升学率是最重要的指标。有哪所学校敢于置舆论压力而不顾推行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讲求的是分数制胜,在高考的几门学科中,语文在拉开分数差距上最没优势,所以不少学校“聪明的做法”是在教学时间、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上挤压语文课。一方面,学生对语文视之如“鸡肋”。虽然语、数、外三门大科在高考中各占150分,可语文几乎从没有争到过主科的地位。因为,语文费时多、见效慢、不经济,就是上了大学中文系就业也是难题。鉴于种种实用的原则,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只限于语文课本,更少有人沉下心去去读名著大部头,背背唐诗宋词,涵咏、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含蓄美。学校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只限于课堂四十分钟的纸上谈兵,语文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和生活两层皮。没有生活的活源涤荡,表现为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语文学习,更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和才情在最大限度的缩减。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教师的生存压力大,工资待遇不高,学校管理严酷、死板,教师失去了沉下心来研究、读书的热情,失去了提高个人素养的欲望,讲课只注重知识的“甩卖”、灌输,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忽略课堂的生成,语文课更加索然无味,如此恶性循环,更加剧了学生对语文的厌学……
  这些年,中学语文教育和教材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诚然如此,如果我们不在实施中真正做到从思维方式、认知态度的角度去改变、矫正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加强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切实改变语文学科的尴尬处境,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一点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雷小蓉,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本文编校:晓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