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激发写作欲望 变革评点方式
作者:张银华
只有真正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训练,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而强化学生主体自觉自愿写作意识的途径有很多,其中研究学生心理与注重点评方式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
教学新课标提倡:教师应该是一名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而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说教工具。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与促进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一方面研究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一方面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不研究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针对学生的个性不同、能力差异,可对学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导”分明,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写作,并乐此不疲,在老师的激励点评和多种方法引导下,让学生获得一份成就感和和写作的快乐。
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喜欢上作文课,我觉得想说爱“你”不容易——这的确需要我们老师细细思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只有确立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观念,而不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才算真正领悟了学习的真谛。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就用学会寻找教育的契机。
综观我平时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有这样一些方法:
1、组内互动,反复点评。
学生上交作文,老师快速翻阅,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优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发放作文,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评、互评、打分,同时老师在各小组逡巡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誊正,最后再次交由老师批阅。这方法老师虽费力,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刊印作文,讨论点评。
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老师挑选优、良、中各两三篇作文,不署名字,刊印出来。这本身就可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品评优劣,探讨修改意见,并在全班范围掀起争议热潮。这样一堂课,使全班学生在互动中得到收益。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的求新思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观点的准确与否。这种方法学生既明白了如何提炼观点——在准确的前提下求新,又欣赏了优秀的作文,看出了自己作文的不足。
3、尊重后进,鼓励点评。
和谐教育提倡: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不研究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而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在尊重的前提下,老师多给点“甜味剂”鼓励学生。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自然就会有继续学习的信心,长期积累的结果,自然就是后进学生跟着大家的脚步一起前行了!
4、家长参与,亲子点评。
学生作文还可拿到家中,与家长同商共讨。如写《我与母亲》时,我让学生当堂写完,却不忙着上交,而是拿回家中,读给母亲听听,看看妈妈的反应,听听妈妈的意见。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增进了母子间情谊。家长的参与和积极配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抹杀的作用,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方法只是提高作文课效率中的一部分方法而已。和谐教育所提倡的分层指导能让学生避免“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信心各有所获,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点评、激励引导,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会遥遥无期,学生也不会再“望文兴叹”,同时增强了学生在人际交流中的各种感受,促进学生“学作文”与“学做人”共同发展。简而言之,老师要勤动脑筋巧用心,分层指导多鼓励,明确目标重方法,耐心细心出成绩。只有老师的教导方式灵活,才能激起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自然,学生也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老师。
张银华,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