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

作者:夏 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却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步别人后尘,拾人牙慧而窃以为喜,以致于迷失了自我,缺少了个性,又何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又怎能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呢?
  
  一、请不要太在意领导怎么评
  
  语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教师服务的终极却是社会。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治思想至今仍在教育行业中发挥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为校长的考评制度而教,为分数而教,为名次而教,为蝇头小利而教,以致于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分”而丧失了人格,乃至违法乱纪,出现令人痛心的现象。
  教师的职责不是忠实于哪一位领导,而是在塑造青年一代的人格和灵魂,他必须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全面研究上来,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要注重智育的开发和培养,但更要注重德育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学《范进中举》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到科举制度害死人,但同时也为范进执著的精神而感动;《鱼我所欲也》我和学生一道探讨敬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更懂得了面对五味杂陈的社会生活,我们应学会适当的放弃;《过零丁洋》同学们不仅为文天祥的爱国之诚所感动,我还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一系列爱国民族英雄的行列……
  我一直以为,教师应该是在育人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育人,它们是水乳交融的不能截然分开的混合体。如果我们的心中只有领导,那么我们的眼里肯定也就没有了学生,这种“瞎子摸象”式的教育永远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请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
  
  前面我已经说过,请不要太在意领导怎么评,这里我还要说,请不要太在意别人(当然也包括领导)怎么说。在我们这个国家,崇尚伟人、名人而忽略自我个性的传统可以说直到今天还一直为很多人所传颂。名人怎么说,领导怎么说甚或于有些外行人怎么说,于是我们的教师便怎么做,尤其是有一些教师还把这种行为理解为“适应”,理解为“成熟”,这更是让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悲哀,“苟合”永远不会是“适应”,而“世俗”和“庸俗”也永远不可能成为“成熟”。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一样,语文教学也同样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语文教学方面,叶老曾说过,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改出来的。于是就有不少人奉为至理名言,大作文、小作文、随笔、日记、读书笔记便漫天飞舞。其实,学生如果缺乏生活的阅历,没有对生活的心灵的感悟,即使写再多次,写再多遍,也只能是“涛声依旧”地“唱着古老的歌谣”。
  我一直以为,广博学生的见闻,交给学生有一颗用慧眼去感悟生活的心灵远比让学生一味地去写,写得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还不停止的做法要有用得多。有人批评“填鸭式”“满堂灌”,于是不少人只要一听到“讲”,便立刻跳起来指责为“不合时宜”,大有“大逆不道”之嫌疑。其实,学生的情况不同,我们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应当有所变化。《中国教育报》曾报道洋思中学“一节课只讲四分钟”,难道说我们也就必须要限制在四分钟之内吗?五分钟就不行了吗?十分钟就大逆不道了吗?《石缝间的生命》我上了四节课(教学参考书上建议两节课),《济南的冬天》我是用一节课上完的(教学参考书上建议上两节课),可学生照样学得很成功……刚来到学校的初一新生,我们写的作文是《我来了——我的中学》;学生周末回家(因为我们农村的学生是住校的),返校后,我们便写《归途》;秋天来了写《秋景》,冬天下雪便写《雪》(或《雪味》《雪情》);元宵佳节写《元夕》;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便写《亲情》……
  我向来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做人,完全没有必要过于在意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追赶所谓的时髦,更不应该盲从别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绝对正确,马克思不是说过“真理只要向前跨进半步也就成了谬误”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学生满意,只要能让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管它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呢!
  
  三、请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做
  
  中国人万事都好讲法,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讲练工程、“三一五”工程、三读法、点拨法、情境法、目标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我们当中不少的教师便“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最终啥也没有得到。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不能用模式去框的。有位校长说“文科教学理科化”,于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就把语文当作数理化一样,指导学生天天埋头训练,可是结果呢?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况愈下,为啥呢?因为语文是讲究形象的,其感性的成分是很多的,有时候甚至是“直不讲理的”,有时你是根本不能用“因为”“所以”就能够得出结论来的。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陶渊明也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遗憾。可见,一味地讲“理”,有时简直就是对语文教学的犯罪!
  如果教师自己去研究方法,还无可厚非,可是不少名人的“指道”,书籍的“奉献”,便着实有点让人害怕了。中国人大多有一种想出名,出了名之后又想指导别人怎么样怎么样的传统心理。于是到处是“专家讲座”,“传经送宝”,于是便满书店的“四轮”、“点拨”等等快速学习方法的出现,弄得我们不少教师应接不暇。钱梦龙的训练方法能教好语文,于漪的情景教学也不逊色,于永正“蹲下身来看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效果,魏书生这些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地讲学,可他的学生自己照样能学得很棒,难道我们都要一味的去仿效吗?我以为,我们教师应该学习的是别人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某一点某一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过分在意别人的做法、教法,最后只能落得个东施效颦的话柄。
  
  四、请不要太在意考试怎么考
  
  我们国家的考试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考试专家”,国内考得热火朝天,可是出国后,便受人冷落。有些教师,甚至是某些范围内的“名师”,书教的并不怎么样,可是指导学生应付考试却是“行家里手”。这几年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的风气很浓很盛,虽然素质教育喊得很响,但似乎是农村里的广播,没人去听。有的教师说,对学生来说,能考高分就说明学生素质很高,管他是“白猫还是黑猫”呢!
  前几年的中考,淡化了字音字形的要求,就出现了平时教学中的学生读错字写错字的现象很普遍,最近几年字音字形在中考中受到了重视,这种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内文言语段阅读年年考,这种导向很好,能引导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研读课本中的经典文章,现在又适当的考一点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看看我们的学生能否真正走进课本,再走出课本呢?
  当今世界,知识陈旧率极大,我们不能只记得考试是什么模样,而忘记了学科本身的特征。其实学生只要具备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使参加中考,也一定不会有什么闪失。
  我向来认为,双基是要加强训练的。阅读能力要多让学生去阅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内蕴,而极少在解题技巧上下功夫;练习要做,但不能唯考点是从;作文要写,但也不能一味的“话题”下去……
  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是有个性的。只有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尽显自己的个性风采,祖国教育的园地才能真正成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春天。
  
  夏娟,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铜山。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