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基本目标

作者:沈 霞

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基础的好坏。成绩的优劣,思维的活跃与迟钝等诸多因素,充分考虑这次拓展对多少学生是有意义的;要考虑到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几个学生有价值和效率,那么这样的拓展也应该是不成功的,不能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比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高中第四册第二单元分别节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水浒》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篇。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长篇节选,所以从作家作品的介绍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主题思想的挖掘,教师可拓展延伸的点可以说数不胜数。如果面面俱到,材料的引用不加挑选、过多过滥,那么一篇课文花费两周的时间都不够。此时教师就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必要性和适量性原则来选择拓展点。
  
  三、无痕——最高境界的拓展
  
  首先,对文本拓展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拓展,是水到渠成的拓展,且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文章主旨,扩大学生的思维,其实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文本拓展,不是为了文本的拓展而进行的拓展,而是“有教无痕,润物无声”,这样的拓展无疑是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和素养做保障的。
  比如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分析大鹏鸟的形象时,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庄子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有的凝神苦思,有的窃窃私语,此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
  这段引导暗含了庄子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庄子的人生经历的概括。通过比较,学生不难理解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而乘风而起、高飞九万里的大鹏也成为一个意蕴鲜明的文学形象,后世的人们赋予它冲破一切阻碍、追求高远目标的精神气概,我又适时向学生介绍流传至今的李白、李清照的诗词及相关成语,如大鹏展翅、鹏程万里、风鹏正举等。并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
  拓展的相关资料还要纳入课堂教学的整体,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组成部分。不仅起了传递必要信息的作用,还肩负着构建课堂整体的任务,所以它的形式选用要综合考虑。相关资料的出现并不是只有一副一本正经、单调乏味的面孔,它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课堂结构中发挥着超越它自身的作用。
  还是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时,我适时插入了三段节选自王夫林导演执导的《红楼梦》视频资料,分别是初见贾母、王熙凤出场和宝黛初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人物形象王熙凤贪婪俗气、惯于玩弄权术,为人刁钻狡黠时,补充了后文的相关故事情节:
  对贾瑞“毒设相思局”,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一回,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把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依靠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以上的拓展紧扣王熙凤的性格,使学生对这一人物有了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下去阅读《红楼梦》原著。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相关资料的调用是必要和必需的,关键是要使用得当。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准绳,努力实现拓展延伸的扎实、高效、无痕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拓展延伸就是务实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是成功的。相信只要以此为努力方向,我们的拓展延伸就一定能够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热情。
  
  沈霞,语文教师,现居新疆乌鲁木齐。本文编校:覃少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