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让思维插上双翅
作者:王尔楷
(一)充分尊重学生,追求写作特色的个性化。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叶圣陶就告诫中学生:“还须课外作文……除了教师出的题目以外,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做的题目。”这节课中我坚持了多年一贯的做法,充分发动学生自己出题,以“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然后向他们提供不同等级的范文,这样个性化的作文就有了基本保障。
(二)提供交流平台,实现写作形式的多样化。设计鲜活的生活情境,发动学生先后讨论各种形体的“六”字的寓意和第一届中国诗歌节节徽的寓意,让写作与社会的多种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注重读写结合,促成写作目标的多元化。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爱好与水平,我向他们推荐有针对性的、不同类别的例句,而且这些例句来自教材、名著、报刊、网络,使他们学有范例,写有标准,写出的作文自然就打上了生活的七彩烙印。
(四)尊重写作规律,提倡写作程序的生态化。目前一些中小学的作文课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去知识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对写作规律的严重违背!张中行先生在其专著《作文杂谈》中明确指出,写作知识是有用的,“它的最大功用应该是作为材料、引线,以形成自己的写作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只是了解一点想象与联想的定义、分类与例子,而不明白其外化形式(即怎样被运用的),就难以辨别与运用——这大概就是小学至高中学生一直在学而难以真正学好的根本原因吧。具备了想象联想的基础知识,再指导学生识别是非、判断正误,直至当堂运用,是符合写作的自然程序的。
当然,本人觉得这节课容量上可能偏大,尚需进一步打磨。恭请方家同仁批评指正!
[资料链接]
一、第一届中国诗歌节节徽寓意
入选作品是从来自全国100多件征集稿件中脱颖而出的。入选节徽,在以汉字草书“诗”字造型元素基础上,变化为龙、凤组合造型,两者结合自然、流畅,并与“诗”字实现有机融会,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运用红黄结合的标准色,体现显著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象征诗歌节红红火火地开展,突出诗歌特色以及第一届中国诗歌节的整体形象。(摘自马鞍山政府网)
王尔楷,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马鞍山。本文编校:舒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