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生成策略

作者:杨友红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强调自主、合作、开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在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以灵活、开放、体验为其外显特征,彰显课堂的生命活力,而这有赖于课堂的生成理念和生成策略的有效实施。
  
  一、生成的原则
  
  所谓生成,指师生在平等交流、深入探讨、彼此分享对方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的融合、智慧的提升以及新的问题情境,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生活经验的丰富提升。生成以平等交流为前提,交流越深入,生成越有质量。“交流”在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看来就是对话,他认为对话是世界存在的本质所在,生活是对话,思想是对话,一切都是对话,世界在对话中和谐共生。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其“交往”理论中更把“对话”明确为交往的方法,认为“对话”是实现交往的最有效的途径,并认为对话的双方一定是平等、互为条件的,因此,对话理论支配下的教学一定是平等、开放、主体、互动的教学,师生获得彼此的信任和心理安全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师生双方一定是真诚的、深入的交流和探求,彼此获得认识、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与提升。因此,生成的课堂一定遵循对话教学原则。由于对话教学关注经验和分享,不确定性是其突出表现,但其本质特征总能为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原则性保证,因为对话关注个体的智慧和经验,课堂必然表现为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因而表现出课堂的开放性。在开放性的交流中,师生双方互为依存,互惠共生,在“对话场”中彼此积极介入,信息多向传递、交互影响,不断实现信息能量的放大、增生,因而生成性的课堂一定是互动的。在互动中智慧的分享和碰撞必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生成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独特理解,因而生成的课堂的本质诉求一定是创生的。
  
  二、生成的策略
  
  生成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范畴.因此,生成在过程中必须把握有利的契机才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教师应密切关注和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需要点、疑惑点,以学生生活和经验的基础为前提条件生成具有发展性的问题,不断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一)生成在“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惟有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原动力。教学实施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和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即时生成教学的有效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新的兴趣点,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情境,所以课堂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兴趣趋向展开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时利用学生对图画比较感兴趣的特点,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图画中的孔乙己画得形象准确吗?你能否根据课文来判断?这一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抓住课文中有关孔乙己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课文的对比手法分析、讨论后认为图画中的孔乙已太过光鲜,缺少应有的神韵。这一教学设计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达到教学的耳的。在此基础上,我又一次抓住学生急于表现的兴趣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你能否画出自己心目中孔乙己的形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地个性化解读文本,不断引导学生走向深入。
  
  (二)生成在“需要点”
  学生的“需要”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把握学生的需要,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适度的补充和拓展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以我教学《孔乙己》为例,我在让学生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时,及时补充了有关封建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这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孔乙己这一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帮助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普遍社会意义时,我又及时补充了清末关于读书人的统计数字:戊戌变法前,全国有一百多万读书人.参加秀才选取考试,考中的不足百分之一;每三年一次的举人考试,考中的不足千分之一;进士考试,考中的不足万分之一。这一统计数字的震撼力胜过老师任何口干舌燥的讲解,孔乙己的普遍意义不讲自明。
  
  (三)生成在“疑惑点”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愤悱”状态正是教师生成教学问题和情境之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惑有效生成启发式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在自主和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发展和智慧的提升。例如:根据“愤悱”的教学原则,我在教学《社戏》这一课时,抓住课文的结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结合前面对社戏和吃豆场景的描写,给学生制造“愤悱”的疑惑状态:戏并不好看,豆并不好吃,结尾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学生的疑惑正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我让学生体会社戏和豆到底有没有美的地方。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学生终于认识到美在自然、美在人情、美在遗憾,由此读出了《社戏》的特别味道。这一教学设计使我在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博得了评委老师的深深赞许。
  
  三、生成的要求
  
  课堂的生成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前提,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智慧为依托,以学生的需要和现实为出发点,不断引导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并生成新的未知,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实现学生的螺旋式发展。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惟有如此,教师才能真诚地关心学生的需要、兴趣,才能平等地和学生完成生命的对话,才能自觉地产生研究“生成”的追求和热情。
  
  (二)教师要打好专业功底
  新课程下的课堂由于动态性、生成性为其显著特征,需要教师随时调动知识的储备和随机生成新的问题情境。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和学习立教、学习立命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积累自己的操作性智慧。
  
  (三)教师要智慧地整合教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形态应呈现“珍珠链”式,在教学任务这根主线统领下,以学生的即时状态为生成点随机嵌入“教学问题”情境,整个课堂应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链,各个“问题”珍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整合教材,既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和知识体系,又要深刻把握各知识点的卯榫处,在生成的课堂中随机恰切地通过卯榫把知识串联起来。在生成的课堂中各个卯榫的联结是不固定的,但一定是最恰切的。
  
  (四)教师要练就教学机智
  “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善于为“生成”作启发铺垫,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因此,教师在铺垫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生成的因素。及时引导、点拨和提升,做到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杨友红,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沛县。
  
  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