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作者:蔡成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传统阅读教学备受批判的原因往往是,课堂上出现的状况与我们教师课前的预想完全吻合。这正是阅读教学中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其实,阅读教学中预设的教学任务是教师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然而,阅读教学中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情绪因素不同,只要他们在阅读文本时大脑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就一定会出现让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不确定”情形。由于课前无法准确预料,这是一种“生成性”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要比显性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所以,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又何尝不可以如同《潇洒走一回》唱的一般,“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要“难得糊涂”;就阅读教学目标而言,一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教学任务,不要大惊小怪;就教师行为方式而言,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思维水平“暂时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要善于“假装不懂”,将阅读教学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对话”。教师只是激发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研讨、感悟、探究,而教师本人不以阅读理解的“权威发布者”立足于课堂,不是“清醒”的对学生阅读理解“作指示”,而是留几分“醉意”,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平等交流。如此,在充分的讨论与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只要我们教师把握准“醉”与“醒”的度,有效地控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路径”,学生就会获得并提高语文素养。
  一、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目标”的情况下乐在其中,醉在其中。“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去实现教学目标?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教师不要在一开始就“示标”。因为教学一开始就“示标”,会在一定程度上“框定”学生阅读的思维视野,不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来说,这一堂课阅读文本要学到或者学会哪些东西,学生是“醉”着的,因而他们各个维度的思维都是积极的开放的。然而不“示标”,也决不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目标意识必须是明确的。如此,教师是“醒”着的。当学生兴味盎然士气激昂地在语文的河流中漂流搏击时,学生或许不知道他们究竟驰向哪里,泊到何处,然而教师是清楚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又高超的梢工,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关键时刻只需轻轻一篙,就将学生的思维之舟拨上了“正道”!
  以王尚文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学者更是倡导阅读的“非指示性教学”。他们的阅读教学目标不是教师明确的预计的,而是学生根据文本特点与自身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即时确定的。他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投人,一起与文本对话,产生关于文本世界的各种观点或想法,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从中选择恰当的学习主题,作为大家共同的学习主题。而这个学习主题就是本节课阅读教学的初步目标。它与教参或教师所指示的有关学习目标可能大致吻合,也有可能截然不同!而且,这个目标也并不是一“标”定音,一点不变,它随着师生与阅读的文本之间对话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新的目标也可以不断生成。如此,教师只要在阅读课堂上“清醒”识别那真正恰当的学习主题,即时确定学习目标,其余,则完全可以放心的“醉一醉”,越多的激发学生思考就是了。当然,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自身素质。
  教师清晰的目标意识,还包括有一些一以贯之的阅读教学目标。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阅读一个材料,将给他们多长时间为适宜?教师就不能“醉眼朦胧”,必须分分秒秒“斤斤计较”!
  二、教学中,教师“醉”眼朦胧,“醉”点胡茄十八拍;学生在其激发下“跨玉龙游八极”,形成“争渡,争渡”的快乐而热烈的场面。“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太“清醒”、“明白”了:无论哪篇文章,都要庖丁解牛一般剖成几大块,条分缕析都给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主题思想”还得由教师一字一句的报给学生,学生再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却根本没有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所提倡的让教师“醉”着,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接触、阅读文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感悟、理解文本,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教师在一丝不苟的“点戏”给了学生之后,就太可以“醉一醉”,而让学生扯开喉咙去“唱”语文大戏——
  作为母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对于“鲁迅”,学生或许在启蒙时期就有了了解,或许在一次阅读、一部电视专题片中会对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教师如果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不直接将鲁迅的情况投影给同学,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鲁迅,而是“点击”学生如何去查找资料了解鲁迅……教师这样的“醉”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醒”。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之中,不仅了解掌握了教师想要“指示”给他们的知识,还会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 …许多时候我们更要让学生“意会”而无需教师“言传”。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阅读教学中,我们“遭遇”了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海中,值吗?这是非常富有人文情结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此,教师“眯起了眼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评价、讨论。有学生以为哈尔威船长死得值,也有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死得不值;教师对此却不作界定,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学生。从传统教学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圆满的。然而我们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能力!要知道,衡量学生的阅读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
  教师教学方式的“醉”,还表现在放下教师的“尊严”,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选配音乐朗读课文,这是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运用的。然而如何选乐、配乐?不同的主体意识就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将选乐、配乐的权力交给学生的:提供不同风格的几种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篇”或者“这一段”文本的理解,点击自己有感情朗读的背景音乐。比如,学生有感情朗读《“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入海中”那一片断: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