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中语文教师的两难处境及其突围
作者:张海德
考试的内容早知道。高考发展到今天,全国及各省的高考语文试卷的范围、题型及结构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上海除外,但也已形成了模式),且年年如此。虽然年年命题者在喊“小步推进”,但相对而言,已是“小”到无关大碍。要应付这样克隆化的考试,又有何难?于是乎,那些玄之又玄的人文素养,不管;虚之又虚的文学审美,不顾。只需从字音开始,到文言翻译、分析概括,再到语言运用、作文写作,一一反复训练,一一强化落实。语文教学,如此而已。
讲课有答案。教课文,有教学参考书,不必为难点的费解而劳神;讲试卷,有现成答案,不必为学生的质疑而担心。到了高三总复习,那更好说了,无论用哪种复习资料,诸如《高考语文核按钮》《世纪金榜》等等,均有专门的“教师用书”,那上面的每道题目都有答案。教师无论布置学生做哪道题,做多少题,都不怕讲不出答案。试问,这样的语文教师不好当吗?
有人说,作文教学是没有答案的,那得语文教师拿点真功夫出来进行辅导。其实,现在高考作文早就被人为地异化为新八股文了。如没有材料就把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古人拿来说事;没有文采就在开头结尾来上一段“三比”(排比、比喻、比拟)句子。无论你高考作文题目怎样变,我反正以不变应万变。旧瓶装新酒,傻子都会。现在书店里不是真的就出了一本《傻瓜作文》吗?另外,不知哪里来的历年高考满分作文集子比比皆是,语文教师只要学生人手一本,猛读就是。套用一句熟语: “熟读佳作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作。”
如此说来,高中语文教师是否就真的容易当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稍有中国文人良心的高中语文教师,时刻都在痛苦并思索着。
痛苦之一,教非所愿。现行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还有配套的《语文读本》。笔者认为,《语文读本》上的不少篇章文质兼美,甚至优于教材中的文章。但是,从高一开始,由于要不断地应付月考、抽考、联考以及期中期末考,到了高三,还有周考,不得不占用大量的课时来进行考试和评讲试卷。于是,不要说课外阅读无法有计划开展,《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基本无法安排阅读,到了高三,连五、六册教材上的课文都要打折扣了(一般只上文言文):本想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上来一下“侃侃而谈”的,结果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等篇目面前,不得不忍痛割爱;本想对《红楼梦》来一番“津津乐道”的,结果在《诉肺腑》《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篇目面前,要三下五除二跳过去。而学生呢,除了读背文言文,就是分析句意、归纳主旨,再就是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卷子,写那言不由衷却又头头是道的作文。这样的语文教学,教师是心不愿而硬教之,学生是心不乐而强学之,苦啊!
痛苦之二,教非所研。读语文教学期刊,参加学术论坛,所见所闻,都是令人心动心痒的新观点,如“人本教育”、“语文生态”、“还原分析”,还有那一节节天衣无缝、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实录,于是,稍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就想践行之。仿效之。有时还忍不住也想动笔舞文弄墨,来一点教学研究,且满怀期望走出一条语文教改新路。但理想的肥皂泡很快就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试着搞了一下教学改革。如引导学生来一点课外阅读,积累文学审美经验,但如果有一两次考试下来,你所教的班级的语文成绩综合值低于兄弟班级零点几个百分点,名次下滑了2~3名,那么马上就有领导问责,学生怀疑,同行轻视。于是,教研暂缓,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死擂那高考的知识点吧。只要分数上来了,其他的都好说。目前,好多高中学校的特级教师或者德高望重的名师在擂成绩上就往往不如年轻后生,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痛苦之三,教非所用。语文是工具,只有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效用才能体现其价值。然而,我们现在教的好多知识,基本无用,比如在复习“文言文翻译”这个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翻译技巧,就一会儿讲“宾语前置”,一会儿讲“定语后置”,一会儿又讲“状语后置”。弄得学生晕头转向,结果有些简单句子也不会翻译了。其实对汉语来说,语法知识基本不起作用,如古代文人,饱读经书之余,从未专门学习语法知识,却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另外,从教师的角度看,如果不是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运用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只是一味搞所谓的知识点逐个突破的话,那么生动而有机的语文就变得支离破碎且一无用处了。事实恰恰就是这样:当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对学生集中进行了字形训练后,但不少的学生在语文练习中仍然错别字俯拾即是;当我们口干舌燥地讲完了病句的修改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后,学生在作文中,依然语句不通,依然一逗到底。此情此景,语文教师不禁纳闷:何以苦苦地教了学了,竟没有效用呢?
综上所述,我们说高中语文教师“易”当,是因为“易”在将语文这个有机整体肢解成了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将生动而又富有人文情怀的一篇篇妙文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冰冷而又严肃的问题,将本应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做试卷、讲答案,再做试卷、再讲答案的循环往复。而说高中语文教师“难”当,是因为“难”在教师本人的学养才情不能尽兴宣泄,难在教材上大量的名篇佳作不能引导学生尽情阅读,难在不能按汉语特有的规律来组织语文教学。
其实,易也好,难也罢,都让高中语文教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这样的“易”,让语文教师一方面在没有激情、缺乏活力的教学活动中逐渐麻木、异化,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文人固有的良知和基本的判断力又在时不时地提醒自己,“你在做‘病梅残梅’的历史罪人”,逼得自己在现实和未来之间作痛苦的选择。而这样的“难”,难在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一方面又要偶尔屈从于现实的压力,擂一下分数,奔波于这矛盾的两极之间,也是两难。面对两难之困境,如何突围呢?姑妄从大、中、小三方面言之。
大而言之,从高考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即变一次高考为两次考试。目前,除了北京等少数省市以外,其余的基本上是一“考”定音。这带来的问题是几乎所有高中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在围绕考试院制定的《语文考试说明》转,而把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基本上弃之不顾。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我们知道,《标准》是国家对高中语文教学规定的最起码的标高。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过程,应当据此进行。我们说在高考前增加一次考试,就是针对《标准》进行的,称之为“合格考试”,如果“合格考试”达不到一定的分数,不能参加高考。当然。合格考试的成绩也可带人高考,占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