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4期
郑振铎对明清俗曲研究的贡献
作者:李秋菊
《白雪遗音》的编纂年代正值[马头调]风靡的时代,华广生又似乎是在其最流行的地方(山东济南一带)搜集的,故书中辑有近400首的[马头调]。郑振铎先生指出,[马头调]所歌咏的内容简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除了思妇情怀这一重要题材外,郑先生还将[马头调]中其他题材分为六类:小说戏曲里的故事和人物;应景的歌词;游戏文章,像《古人名》、《美人名》、《戏名》等;格言式的教训文字,像《鸦片烟》等;历史上或地方上的故事和案件;引经据典的东西。郑先生指出的这几类题材,在清末民初的时调唱词中,都还广泛地存在着。
对于俗曲的艺术特色,郑先生评价颇高。他认为在万历本《词林一枝》里,可喜爱的时曲尤多:有[罗江怨]的,几乎没有一首不好;有[劈破玉歌]许多首,都比《玉谷调簧》中所见的高明得多;又有[时尚急催玉]的,首首珠玉,篇篇可爱,有若荷叶上的露水,滴滴滚圆;又有[时尚闹五更哭皇天],每夹以“唔唔唔”,读之如闻幽怨之声。他又认为选本《挂枝儿》中的41首“挂枝儿”,几乎没有一首不是很好的恋歌,“一方面具有民间恋歌中所特有的明白如话,质朴可爱,而又美秀动人的风趣,一方面又蕴着似浅近而实恳挚,似直接而实曲折,似粗野而实细腻,似素质而实绮丽的情调”。
凌濛初在《南音三籁》所附的《论曲杂札》里,极口赞赏流行于民间的时调小曲,以为有胜于陈陈相因、毫无生气的文人散曲。郑振铎先生也肯定了明清俗曲的价值。他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六十三章(七)中也赞扬明代小曲反要比梁伯龙、沈伯英、张伯起、王百榖他们的令套“更为美好自然”。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他称赞《山歌》十卷以吴地的方言,写儿女的私情,成就极为伟大,说它是“吴语文学的最大的发见,也是我们文学史里很难得的好文章”,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郑先生认为《白雪遗音》中的大部分是从真性情中流出,无虚饰、无做作的真诗好诗,具有重大的价值。在《白雪遗音选序》中他就大胆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为《白雪遗音》的价值比所有无病呻吟的古典派无生命的诗集、词集高贵得多,虽然也许有一部分不大好的东西,然而大部分可与《读曲歌》、《子夜歌》、《国风》里的好诗媲美。他甚至还说:“我们如提倡无虚伪的真诗,这个歌谣集便应当为我们所赞许!”
郑先生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纵向比较研究明清俗曲的思路。他举例说明《挂枝儿》中有些篇什与《白雪遗音》中的颇为相似,造意遣辞都很相同。至于民间歌曲中出现极多相似点的原因,他的看法是:“或者是因了歌辞的‘转变’与‘输入’、‘采用’之故,或者是在同样的心理里所创出的同样的情绪与想象。这都是不可知的。”一种俗曲产生后,往往流传到不同地方,也往往具有一段较长的历史,因而会产生一些面目上的变异。像[马头调]、《霓裳续谱》里的许多曲调,乃至像盛行于万历时代的[罗江怨]等曲,到20世纪还有人在歌唱着。因而,对明清俗曲的历史流变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郑振铎先生对明清俗曲等的评价,基本奠定了20世纪对明清俗曲的研究。后人多是祖述他的观点或稍加发挥或从其尚未涉及的角度论述而已,迄今为止几乎没人敢于与他唱反调。
时调唱本在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时民间所刊的时调唱本浩如烟海。郑先生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1.2万余种,可惜“一•二八”事变中全付劫毁。后来,他又在北平搜集到了不少时调唱本,保存至今的至少有641册。不过,稍稍遗憾的是,就目前所见的资料看来,郑先生可能并未对当时流行的这些时调唱本进行过整理与研究,似乎流露出厚古薄今的味道。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