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4期

第八讲 诗的意象(下)

作者:徐有富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首句一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孰是孰非,从清代一直争论至今。首先,双方都找到了不少版本依据,王仲镛在《唐诗纪事校笺》中介绍道:“‘黄沙直上’,《文苑英华》两载及《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同。而《国秀集》作‘黄河直上’,世传薛用弱《集异记》载诸名士旗亭贳酒事,其中双环所唱,则为‘黄河远上’,《唐诗品汇》、《全唐诗》从之,流传遂广。”可见以版本为依据都不能说服对方。其次,是考察地理环境,竺可桢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很合乎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情况的,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朝开元时代,写边塞诗的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春天几乎每天日中都要刮起黄沙,直冲云霄的情况是熟悉的。但后来不知何时,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改成‘黄河远上白云间’。到如今,书店流行的唐诗选本,通沿用改过的句子。实际上,黄河和凉州及玉门谈不上有什么关系。”(《自学成才要有文化知识》,见《文史知识》1982年第5期)另一种观点认为,边塞诗的作者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地理上辽阔的想象,唐代某些边塞诗里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与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所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认为此诗第一句应当是“黄沙直上白云间”,而非“黄河远上白云间”。因为此诗主要是通过西北边塞的荒寒之景,来表现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诗中所有意象都指向一个“怨”字,次句写戍边将士怨所处环境之遥远、艰苦、恶劣,三句写戍边将士怨与亲人长期别离,四句写戍边将士怨自己得不到朝廷的关心与照顾。则第一句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才能显示出玉门关一带风沙之大,环境之劣,才能引出一个“怨”字,如果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像某《唐诗鉴赏辞典》所描述的那样:“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俪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作者“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意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名句”(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页)。这段话有自相矛盾之处:前面才说这句诗写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飞上云端”,后面又说这句诗“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当然,这还是次要的,主要问题是这句诗不仅与“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意象不协调,而且也使“怨”字无着落,没来由。所以首句当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以还诗歌所描写的荒寒景象的原貌,惟其如此,诗中所表现的“怨”方能博得人们的同情,而倍觉戍边将士之不易,自己所享受和平生活之美好。
  总之,我们认为意象是人们感觉到的并融入了情感与理智的个别事物及其形状与特征。意象组合应当以意为主,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都应当注意这一点。意象组合实际上构成了诗的情景与意境,我们将在下文做专门的探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