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5期
第八讲 诗的情景
作者:徐有富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目是《闺怨》当然要写愁,但是首句却从“不知愁”写起,次句承上写了不知愁的表现。此诗好就好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闺中少妇的感情变化,由不知愁变为“悔”。而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少妇见到了田头路边的杨柳枝变绿了,意识到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此诗反映了独居少妇们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矛盾,让夫婿在外建功立业就难以欢聚;而要在家中欢聚,夫婿就难以在外建功立业。春天正是少男少女情欲特别旺盛的时候,希望丈夫在家里与自己欢聚的念头占了上风,于是她特别感到悔与恨。
陈陶的《续古诗二十九首》之二十四也写了一位织女由于触景而产生了对美满的婚姻生活的渴望之情:
婵娟越机里,织得双栖凤。
慰此殊世花,金梭忽停弄。
双栖凤是丝织品中的传统图案,它体现了中国人普遍的审美观。诗的前两句写织女继承了前人的技艺与审美观,在丝织品中织入了双栖凤图案。后两句写她正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欣慰时,忽然中断了劳动。读者可以想象到她之所以陷入沉思,是因为她见到双栖凤的图案已经织成,从而想到自己却没有找到伴侣。诗中充满了无限怅惘之情。
2. 因情生景。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过:“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在王夫之看来,既可以触景生情,也可以因情生景,同样的景物,既可以是欢乐的载体,也可以是悲伤的载体。显然起主导作用的是情而不是景,《淮南子·齐俗训》早就说过:“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于此点谈得尤为透彻:“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首先,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特别注意什么样的景物,与你的心情不相吻合的景物,则可能视而不见。如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起,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这首诗写孤客想家,因为想家而睡不着觉,所以对南飞的大雁的叫声,对庭树的树叶被秋风吹动发出沙沙的声音特别敏感。正如清人唐汝询《唐诗解》所说:“秋风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类似的例子还有杜牧的《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南陵即今安徽繁昌,在芜湖与铜陵之间,滨邻长江。首句写诗人正在坐船回家的途中为广阔而遥远的水面发愁,次句写天气骤然变化,后两句写诗人正在为归途担心的时候,恰恰见到一位女子正在临近长江的楼上盼望着自己的亲人,这更加强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周围的景色很多,诗人所见到的恰恰是一位盼望丈夫归来的女子,主要还是因为诗人正在思念自己的妻子,并想到妻子也在思念自己。明代的李开先在《悼内同情集序》中总结了这一心理现象:“均一邻笛也,惟怀乡之心独感焉;均一秋雨也,惟愁人之耳偏入焉。”
其次,同样的景色,怀着不同的心情去看它,感觉也会大不一样。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尝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下面我们再举两首咏双燕的诗为例。如范成大的《双燕》:
底处双飞燕,衔泥上药栏。
莫教惊得去,留取隔帘看。
春天,诗人隔着窗帘见到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对燕子,正衔泥给自己做安乐窝,半路上栖息在自家药圃的栅栏上,他觉得很有生活情趣,为了珍惜这一美景,他不敢有丝毫动静,并且写了这首小诗,表达了自己的愉悦之情。而唐代女诗人张窈窕的《春思二首》之一对双飞燕的感觉就大不相同:
门前桃李烂春辉,闭妾深闺绣舞衣。
双燕不知肠欲断,衔泥故故傍人飞。
作者《寄故人》诗云:“淡淡春风花落时,不堪愁望更相思。无金可买《长门赋》,有恨空吟《团扇》诗。”看来她是一个在爱情上很不幸的女人。所以她看到双燕飞来飞去,忙着衔泥做窝,仿佛是在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让自己难堪。
即使面对的是同一景物,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怀着不同的情绪去观察它,其笔下的景物也可能是大不相同的。
3. 情景交融。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纪昀说得更加明白:“诗家之妙,情景交融。”(《瀛奎律髓汇评》卷47杜工部《因许八奉寄江宁旻》纪昀评语)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江西上饶的西面有黄沙岭,黄沙道中,就是走在黄沙岭的路上。辛弃疾从淳熙九年(1182)起,退居江西上饶带湖达十年之久。《孟子·尽心上》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态度,在辛弃疾的心中既有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又有流连山水,过恬静的家庭生活的念头。他在不得已退出官场时,尚能泰然处之,表现出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他筑室名“稼轩”,立亭曰“植杖”,并且往往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与歌颂恬静的农耕生活,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词作,此词即是其中的一篇。上片首两句对仗,首句中的“别”字与次句中的“半”字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别枝”就是分枝,首句的意思与苏轼《次韵蒋颖叔》诗中的“月明惊鹊未安枝”相同,是说月亮光太亮了,弄得枝桠上的喜鹊窝里的喜鹊,不能安眠。次句写正因为月光太亮了,仿佛白天一般,一阵风过,还传来了蝉鸣的声音,“清”表明诗人对夜间清凉的风的感觉是舒适的。三四两句写青蛙们都在争着报道丰收的喜讯,以至于响成一片。下片前两句写天气正在起变化,刚才还是满天星斗,现在已经变得寥寥可数了;走到山前时,身上还感到了零星的雨点。后两句写就在诗人盘算着找个农村用茅草盖的小旅馆躲雨时,过了桥,再拐个弯,自己所要找的那个小旅馆就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出现了。此诗写得颇有特色,一是写出了感情变化过程,上片写快乐,下片写担心,接着写自己的心理预期得到实现的惊喜。二是形象丰满,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还有嗅觉形象如“稻花香”,还有触觉形象如“两三点雨”。而且这些形象都处在运动之中,月明,鹊惊,风吹,蝉鸣,稻香,蛙唱,星隐,雨落,人一边走路,一边在欢乐,担心,惊喜着。这些形象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欢快的夏夜图画。三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了不少苦功,用拟人的手法写青蛙“说丰年”,使我们感到青蛙们正在开音乐会,主题就是欢乐颂。用两个貌似精确的数量词将难以表现的天气变化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应当说此诗将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李渔在《窥词管见》第九则《情景须分主客》中指出:“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上面所提到的这首词,即足以说明这一点。
本讲旨在说明诗歌表达感情的题材是物,是物的组合景物。景物除自身外,还包括人物与事情。诗中的情景之间的关系大致有触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交融三种类型。情景之间的关系,情起主导作用。当然,景是情的载体,诗的情景又是合二而一,密不可分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