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5期
选读经典鸿篇 了解文化精华
作者:徐兴无
最后一个单元“研究论孟”以及全书后附的“参考书目”,旨在指导同学课外或今后进一步研读《论语》、《孟子》,包括介绍两书的文献面貌,介绍主要的研读方法。“参考书目”涉及到古今重要的《论语》、《孟子》注释,重要的孔子和孟子的传记以及春秋史、战国史、先秦哲学史、思想史、儒学研究、先秦散文研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著作。以便拓展同学的研读视野。
在每一个组合后面,附有一则资料链接,精选古代文史经典或现代名家阐论,并加上标题,解释本组合选文中的关键概念或知识难点,每则的篇幅也力求做到简短隽永。比如在学习了“人的起点”单元中的第1个组合“人之生也直”的选文之后, 我们对孔子所说许多有关的“人之生也直”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感性了解,但如何用我们的话概括出这个思想的内涵呢?书中选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中专论这一思想的话做为链接:
孔子注重人之有真性情,恶虚伪,尚质直,故《论语》中屡言直。“直”者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心有所好恶而如其实以出之者也。直者由中之谓,称心之谓。其父攘人之羊,在常情其子决不愿其事之外扬,是谓人情。如我心中之情而出之,即直也。今乃至证明其父攘人羊,是其人非沽名买直,即无情不仁,故不得为真直也。
并给这段话加上小标题“人之有真性情”。这样,同学们对孔子有关人的本性的看法就了解得比较全面、准确,也能体会到现代人如何解释古代经典的方法。
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了“阅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前者既有文化、思想类的探讨题,也有语文类的探讨题;后者则全是语文类的题目,包括诵读、作文、课堂活动,课外阅读等等,而文言文练习则是每单元的“积累与应用”中必备的题型,贯穿、总结了全书的文言文语法、词汇和句式现象,并兼顾必修教材以及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构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文言文学习系统,通过本书的学习,基本上可巩固并拓展新课标所要求的文言文知识。比如第1单元“从孔子到孟子”的题目:
阅读与探讨
一、 结合选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二、 孔子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请概括出“斯文”的含义。
三、 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四、 孟子总结古代的圣人有哪几种,为什么他说孔子是“集大成”者?他又是如何阐说的?
积累与应用
一、 阅读本教科书后的“参考书目”,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各选一至两种在课后阅读,在期中和期末各开一次读书交流会。
二、 课后阅读《史记·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三、 文言文学习必须重视诵读。诵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停顿,讲究节奏,读清句读。试诵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中怎样停顿才恰当。
1.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3.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4.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四、 文言文学习应注意区别古今形同而义不同的词语,避免以今律古,误解文意。比如本单元的“斯文”,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文雅”,而在本单元文言语句中的意思却是“这种礼乐文化”。你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过这类问题吗?你是怎样克服的?与同学交流心得。
教科书选文的文本和注释皆根据古今著名的《论语》、《孟子》注释文本,如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集解》、焦循的《孟子正义》、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等,对其中一些文句的释读还参考了现代学者的一些相关著作。注释体例与必修课教材保持一致,力求简要、准确,注重通贯句意,解释名物典故,对有岐说的地方并存诸说,以供参考。
三、 教学建议
语文经典和文化经典是《论语》、《孟子》的两面。作为语文经典,除了从两书中学习文言文语法、词汇和章句,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之外,应当重视两书语言的个性。比如这两部书的语言与中国古代的“立言”传统密切相关,立言就是孔子说的“有德者必有言”的“言”,而不是“巧言令色”的“言”,因此,他们的“言”都来自真切的人生体验与思考,来自道德修养和睿智,他们都认识到这是语文的才量源泉,同时也是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言”、修饰“言”的原则。孟子处在一个诸子兴起的时代,他自称不得已与人辩,但他雄辩的力量也来自他善养浩然之气和能近取譬的推爱之心。这两部书虽然是文言文,但它们中的许多语句至今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他们的生命力从何处而来?这些应该对我们如何了解我们的民族语言,学好语文有所启发。
所以,与《论语》、《孟子》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融合在一起的人生体验与思考、道德修养与睿智,以及对社会和人类的关爱等等内涵构成了两书的文化精义。作为现代人,学习《论语》、《孟子》不能走古代经学教育和私塾教育的途径,不能仅仅将两书中的言论当作人生教条或当作古文知识来背诵,而是要经现代文化的视野,掌握《论语》、《孟子》的思想体系,在选修时要重视各单元的整体内容以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还要掌握释读《论语》、《孟子》的基本方法,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将孟子“知人论世”的思想转化为从生平与社会历史环境认识孔子和孟子的阅读视角,将孟子“以意逆志”的思想转化为从积极调动自己的思想,深入释读文本的阅读方法。作为教师要注意培养同学不断体会、涵咏古代经典内容的习惯,多组织讨论,探讨其中的义理与智慧。不能仅仅将两书的文本作为文言文学习的材料。古人就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通过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改善自我,有志于天下,应该是《〈论语〉、〈孟子〉选读》作为文化典籍选修课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们向大家推荐一些研读《论语》、《孟子》的书目:
(一) 文献注释类:
[南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钱 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杨伯峻等:《经书浅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二) 传记类:
钱 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匡亚明:《孔子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也见于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思想评传丛书”)。
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思想评传丛书”,1998年版。
(三) 历史研究类:
钱 穆:《国史大纲》(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杨 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四) 儒学研究类:
[美] 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 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英] 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 杜维明:《何为儒家之道》,刊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五) 散文研究类: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