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

南国无双地 西江第一家

作者:胡迎建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开章明义的楔子,即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的是宋徽宗时天下瘟疫盛行,洪太尉奉旨来到信州龙虎山上清宫,宣请张天师虚靖先生赴京祈
  
  禳瘟疫。不料费了许多脚力攀登到山上,这位天师竟化身童子,飘飘然避开了。洪太尉却因怄气打开石碣,移开石龟,一股黑气冲天,竟放走天罡地煞星一百单八个魔君。即《水浒传》中一百零八条好汉,从此劫富济贫,闹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那么,为什么道君皇帝这般看重龙虎山呢?历史上真实的虚靖先生又是怎样一位道士呢?
  龙虎山在汉代称为云锦山,在江西鹰潭市南十多公里,为象山余脉,分为二支蜿蜒环抱,龙山逶迤蜿蜒,势如龙蟠,虎山峻拔拱卫,状若虎跃,合称龙虎山。这里是中国道教第一山,正一派发祥地,《名山洞天福地记》列为第二十九福地。正一派又称天师道,形成于我国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创立者为张陵,字辅汉,江苏丰邑人,汉光武帝十年(34)生于吴地天目山,从小勤学苦练,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尤精《老子千字文》。永平二年中直言极谏科,拜巴部江州令,后弃官隐洛阳北邙山,修炼形之术。永元二年(90),张陵与弟子游淮,经鄱阳湖至云锦山,从事创教活动,前后约三十年,从学者千余人。张正见《汉天师世家》说:“(张陵)溯流入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后来张陵携弟子经嵩山入巴蜀,先后居阳平山、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奉老子为教主,伪托“太上老君”封他为天师,成立道教组织。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世人又将天师道称为五斗米道。东汉末年,此教派在张陵之子张衡、其孙张鲁时期得到大发展,并占有汉中。曹操攻破汉中,张鲁降。临死时,以道经与剑印授其子张盛,说:“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之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宜往宣吾化,修炼累功。”(张正见《汉天师世家》)《元史·释老传》也说:“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之龙虎山。”北魏时期,天师道开始成为官方道教,至隋唐以后,以张氏世家为代表的天师道,被视为道教正统。唐玄宗时册封汉天师张陵为太师,会昌年间赐币在此修建道观,御书“真仙观”。僖宗中和四年(865)册封张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北宋赵宋王朝崇信道教,并赐嗣教者以不同字号的“先生”称号。宋徽宗尤崇道教,崇宁三年(1104),徽宗诏宣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赴京,问他:“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他巧于应答:“居山时常见到虎,今日方见到龙颜。”徽宗命他作符,并笑问:“灵自何处来?”他回答说:“神之所寓,灵自从之。”徽宗赐张继先为“虚靖先生”,并拨米万余斛修建上清宫。可见历史上真实的虚靖先生对皇帝还是颇为迎合的。张继先(1092—1128)字嘉闻,号翛然子,为正一派中兴教主,起初在上清宫后面山上结靖通庵修炼,后曾四次应徽宗之请入朝廷奏答策问。他工诗能文,在《龙虎山志》中即保留有他的20首诗,颇有韵味。元代赵孟有诗赞他:“凿开岁月长生地,占却烟霞不老身。虚静当年仙去后,不知丹诀付何人。”(《靖通庵题张虚静真人》)宋徽宗本人因服食炼丹,精神变异,不理朝政,后来糊里糊涂作了金人的俘虏。《水浒传》楔子所写的虽是子虚乌有的传说故事,却也有徽宗看重龙虎山以及朝纲不振的背景。
  信州州治在今日的上饶市,下辖有贵溪等县。1983年,铁路沿线的鹰潭镇升格为省辖市,贵溪县转属鹰潭管辖。上清宫与天师府在龙虎山上清镇。镇西的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与祀神之所。门临泸溪,依山带水。红墙巍殿,茂樟翠杉,交相辉映,千年罗汉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见。此地古钟古碑古井众多,现尚存九百九十斤大铜钟及元明石刻等文物。天师府宋崇宁四年(1105)始建,按八卦图形,府第宏伟,然至南宋时已渐衰落,当时叶适有诗叹息云:“道陵已去丹灶冷,今代符行妖鬼静。”(《孙炼士话龙虎山之胜于其行因以送之》)元代张天师府得到朝廷青睐,拨款修复。宗演被敕封为三十六代嗣汉天师,嗣传绵绵不绝,香火鼎盛。揭傒斯有诗赞其环境与规模:“自领名山司洞府,别开真境近人寰。池台如在琼花里,门巷多从翠竹间。”(《龙虎山》)明代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尊张天师为全国教主地位,授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天师府遂又称大真人府。朝廷赐白金十五镒,由张正常主持修建。成化、嘉靖间均曾奉旨扩建,更具规模。主要建筑有府门、二门、私第、万法宗坛、玄坛殿、灵宫殿、花园、百花塘等,占地三万多平方米,重檐丹楹,彤壁朱扉,府宅更是金碧辉煌。清乾隆、嘉庆年间据旧制虽有所修葺,但日渐凋敝,民国时期更是一蹶不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同时也是为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天师府多次加以修理并扩建,使其成为全国二十一个重点开放的道观之一。延续至今,张天师共六十二代。
  上清镇镇东有上清宫观,系历代天师的修炼道场与祀神地,号称“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初为张天师草堂,唐代诗人常建在《张天师草堂》诗中说:“灵溪宴清宇,傍倚枯松根。花药绕方丈,瀑泉飞至门。四时闭炎热,两崖改昼昏。”其地之幽邃可见。宋代以来,不断重修扩建。飞甍丽栋,掩映山水;崇台邃阁,缭绕烟林。据宋代薛师石诗云:“上清三十六,院阁皆幽清。”(《寄龙虎山道士孔野云》)可以想见当时殿阁之众多。明代罗治诗云:“万壑千峰拥上清,丹丘自记昔时名。居然宫阙同三岛,若有仙人住五城。”(《谒汉辅汉真人祠》)犹可想见其院落建筑之宏丽。然经太平天国战争、中日战争之后,宫观仅剩断壁残垣。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鹰潭市政府与旅游部门、道教人士大力开发,在旧址重建了上清宫。
  值得一提的是,上清宫道人向有绘画传统。元代曾出了一个大画家方从义道士,号方壶,贵溪人,师法董源、巨然,擅长绘山水烟云,名人多与之交,以得其一幅画为荣。今犹有其画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擅画墨竹兰蕙,兼工山水。
  由天师府向西,距仙水岩不远处,有历代张天师演法之所正一观,近年在遗址上重新兴造,巍然屹立。
  天师府之右五公里即为仙岩,又名仙水岩,为丹岩地貌。两岸苍岩,堆紫叠翠,峥嵘伟岸,争奇斗胜。绿树修竹,流光滴翠。泸溪迂曲绕其下,清澈见底,如琉璃,如玉带。溪光山色,云蒸霞蔚,真乃“不似漓江胜似漓江”。天师张继先(虚靖先生)有诗描写云:“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仙岩寺》)南宋著名的心学家陆九渊隐居象山讲学时曾率弟子们来此游览,所作《题新兴寺壁》记中云:
  宿上清,信龙虎,次于新兴,究仙岩之胜。石濑积雪,澄潭渍蓝。鹭翘凫飞,恍若图画。疏松翠筱,苍苔茂草之间,石萱呈黄,金灯舒红,被岩缘坡,灿若锦绣。轻舟危樯,笑歌相闻,聚如鱼鳞,列如雁行。至其寻幽探奇,更泊互进,叠为后先,有若偶然而相从,老者苍颜皓髯,语高领深;少者整襟肃容,视微听冲,莫不各适其适,余亦不知夫大小、粗精、刚柔、缓急之不齐也。
  其文随物赋形,刻画生动。这位心学创始人也因美景而内心激动,而能参悟老庄之道。后来陆九渊还多次写信给朋友,谈及这里的奇观。
  仙水岩有岩24座,唐代王贞白诗云:“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仙岩二首》)峰岩多以形状名,或名仙碓,或名香炉,或名仙磨,或名丹灶,或名木屐,多与道教所用器皿有关。元代翰林学士危素有《游仙岩记》云:“自舟中仰看,峭壁万仞,众岩棋布,如辘轳、酒瓮、仙仓、仙棺,不可枚数。”溯溪而上,丹岩翠壑,千姿百态,随步换形,胜境迭出。北面绵亘云锦峰,岩壁嶙峋如云锦。溪东有僧尼峰,酷似一老僧背一尼姑,欲涉水过溪。过此有仙桃峰,一椭圆形岩石直立,岩面光滑。传说桃为西王母所遗。旁有猴子石,似猴仰面张口,欲瞰桃而不得。宋代道士王文卿《仙桃岩》诗云:“鹦鹉飞过瑶池水,瑶池桃熟亚红烟。鹦鹉衔桃坠山下,等闲风月九千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