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期

鹅湖共饮 长歌相答

作者:徐新国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此词针对辛弃疾的原词作应和,从对中原人民数十年来在金人蹂躏下的悲惨处境的深切关注和对南宋朝廷奉行苟安妥协的投降主义路线的谴责,讲到彼此间的深厚友谊。“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突出地表现了两人抱负相同,志趣相投,主张一致。词的最后,以“精金”也是由“寻常铁”锤炼而成作比,表达了词人恢复中原的共同心愿、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国家统一的大业必定成功。
  辛弃疾收到陈亮这首词后,于淳熙十六年(1189)的春天,再用前韵和了一首《贺新郎》: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词作再度称赞陈亮远道来上饶共商大计,高度评价了陈亮不谋富贵但谋抗金救国事业的崇高志向,说明收复失地知音缺少的实情,表现了两人建立在抗金复国共同理想基础上的战斗友谊,最后转述陈亮对他说过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言壮语,慷慨激昂地表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看试手,补天裂。”
  收到辛弃疾的这首词后,陈亮又用原韵和了两首《贺新郎》,一首题为《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另一首题为《怀辛幼安,用前韵》: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陈亮在前首词中愤怒痛斥了投降派“爱吾民金缯不爱”的无耻论调和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坚持北伐收复中原的决心,表示要紧密团结,在斗争中加深友谊,并急切企盼共同努力,开创抗金斗争新局面,据地一呼,万里响应,做出如同东晋淝水之战那样的轰轰烈烈的业绩。这首词尽管没有直接描述两人的友情,但字里行间折射出两人在抗金斗争中结下的并日益发展的战斗友谊。后一首词生动地追忆了一年前两人鹅湖相会共商北伐大计的情景,发出了年华流逝、事业无成的感伤,诉说了世路艰难、知音者少的愤懑,倾吐了对挚友辛弃疾清远才识和崇高品格的赞美之情,写出他与辛弃疾志同道合、情投意洽、心心相印的纯笃友谊,表达了再次相聚共商抗金大计的心愿。
  辛弃疾陈亮相互唱和的这几首《贺新郎》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清代学者刘熙载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读此二人唱和之词,“则两公之气谊怀抱,俱可知矣”(《艺概·词曲概》)。这些唱和之作,不仅艺术性强,而且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深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两位忧国忧民词人的远大抱负,高尚情怀,纯洁友谊,生动地记载着我国词坛上两位著名的爱国词人友好交往的动人故事。
  
  三、患难与共
  
  鹅湖之会后的第二年,即1190年冬,陈亮又遇一起灾祸。“家僮杀人于境”,“其家疑事由亮,闻于官。笞榜僮,死而复苏者,数,不服。又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入大理”(《宋史·陈亮传》)。对陈亮的不幸遭遇,辛弃疾冒着生命的危险,竭力营救,才使之免于一死。正如史书所载,“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同上)。这充分显示了辛弃疾、陈亮二人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
  在上饶闲居十年后,绍熙三年(1192年)辛弃疾接到了南宋朝廷任命他为福建提点刑狱的诏命。第二年春天,辛弃疾便离开瓢泉新居,赴福建上任。绍熙四年(1193年)又被任为福州知府、福建安抚使。是年四月,五十一岁的陈亮,毅然参加了礼部的进士考试。五月,参加礼部试的第三场对策,被光宗宋惇亲擢为第一。状元及第后,当时在闽帅任上的辛弃疾写壮词以寄,既表示祝贺,亦表示与陈亮共勉。其词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处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就是指要实现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的理想,这是辛弃疾自己抒发豪情壮志,也是对挚友陈亮寄予热切希望。“可怜白发生”,既有对两人岁月蹉跎、早生华发的感慨,又有对陈亮和自己的积极勉励。赋此词时,作者亦有五十四岁,两人都已年过半百了,然而他们建立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战斗友谊历久弥深。
  陈亮状元及第的当年七月,被朝廷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令世人遗憾的是在赴任途中一病不起,于绍熙五年(1194年)初,忧愤地离开人世。辛弃疾极为悲痛,写下了情感真挚,言辞悲切的《祭陈同甫文》,悼念这位志同道合的战友:“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明,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智略横生,议论风凛。伎之早遇,岂愧桓伊,行年五十,犹一布衣。间以才豪,跌宕四出”。“中更险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表达对“鹅湖之会”的怀念,对陈亮的欣佩。
  辛弃疾与陈亮都是南宋爱国词人,他们忧国忧民,奔走呼号、力图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在这伟大的事业中,他们相识相交相知相救,结下了经得起时间和生死考验的战斗友谊。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基础之上的,并在至老不衰的爱国热情、矢志不渝的抗金信心以及一致的爱国行动中,得到巩固和加深。他们的友谊体现了时代特点,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显得纯洁深厚,崇高伟大,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年传诵的一段佳话。
  (作者单位: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