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期

“留得山城遗爱在”

作者:邹自振




  春虚寒雨石门泉,远似虹霓近若烟。
  独洗苍苔注云壑,悬飞白鹤绕青田。
  石门泉,即石门瀑布,在浙江省青田县,滨瓯江南岸,为温州附近之名胜。诗中之“霓”指虹边缘上颜色较淡的副虹,“云壑”指深山大谷。“白鹤”含义双关,既指白鹤也指飞泉。青田县以产鹤闻名。“青田”,兼指青田县和农村稻田。汤诗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清丽委婉的一面,这首写景小诗形象生动,宛如图画,颇有情致,即表现了后一种诗歌特色。诗中“悬飞白鹤绕青田”,联想奇妙,语意双关,使画面更富有诗意。此诗就是放入唐人七绝名篇中也毫不逊色。
  在治理遂昌四年之后,汤显祖曾有《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
  平昌四见碧桐花,一睡三餐两放衙。
  也有云山开百里,都无城郭凑千家。
  长桥夜月歌携酒,僻坞春风唱采茶。
  即事便成彭泽里,何须归去说桑麻。
  偶来东浙系铜章,只似南都旧礼郎。
  花月总随琴在席,草书都与印盛箱。
  村歌晓日茶初出,社鼓春风麦始尝。
  大是山中好长日,萧萧衙院隐焚香。
  从诗中“碧桃花”、“茶初出”、“麦始尝”等描写着,诗当成于阳春三月至五月间,显然此时的汤显祖情致非常散逸,大有上述《牡丹亭》中南安太守杜宝“劝农”之风调。
  这一时期,也是汤显祖戏曲写作与构思的重要时期。他在此时不仅修改润饰早已完成的《紫钗记》(据徐朔方《汤显祖年谱》,汤显祖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春作《紫钗记题词》,臧懋循改本作者《题词》。自署“乙未春清远道人题”),并开始着手于《牡丹亭》、《南柯记》的构思。梅鼎祚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与汤义仍》信即提到:“近传新著业已杀青,许八丈可为置书邮,何不以一部乞我。”此新著当指《牡丹亭》。清人查继佐《罪惟录》卷一八《汤显祖传》云:“相传谱‘四剧’时,坐舆中谒客。得一奇句,辄下舆索市廛秃笔,书片楮,粘舆顶。盖数步一书,不自知其劳也。”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坐舆中谒客”、“索市廛秃笔”作书,当指小县县官的当地风光。查氏所指,也应是汤任遂昌知县时的事。
  前辈学者侯外庐、徐朔方二位先生早就注意到汤显祖弃官回临川二年以后完成的《南柯记》中的第二十四出《风谣》的主旨意向及其与遂昌善政之间的关系(侯外庐《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新建设》1961年第7期;徐朔方《关于〈南柯记〉第二十四出〈风谣〉及其他》,《光明日报》1962.2.18)。且看相关剧情:淳于棼被罢免了裨将职务以后,“成落魄之像”,整日借酒浇愁。一日在槐阴庭下酩酊大醉,梦见槐安国使者来迎,得与国王会见,又有幸与公主婚配,后出任南柯郡太守。二十年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和称颂。檀萝国入侵,公主受惊病亡。淳于棼回朝后拜为左丞相,权门贵戚,竞迎争拜。右丞相段功妒火中烧,蓄意进谗,诬告淳于棼“贵盛无比”、“弄权结党”,结果被国王遣回乡里。一场惊梦醒来,发现槐安国原来是庭中大槐树洞里的蚁穴、蚁群。后经契玄禅师点化,淳于棼发愿灭情,终于大悟成佛。
  《风谣》一出,汤显祖精心塑造了淳于棼在南柯贤能善政,深得百姓拥戴的动人形象。剧中谱写淳于棼施政有方、百姓交口称赞的曲曲颂歌:“征徭薄,米粮多,官民易亲风景和”(父老唱);“行乡约,制雅歌,家尊五伦人四科”(秀才唱);“多风化,无暴苛,俺婚姻以时歌《伐柯》”(妇女唱);“平税课,不起科,商人离家来安乐窝”(商人唱)。无疑勾画出一派“雨调风顺,民安国泰”的生动景象。
  汤显祖切盼能出现淳于棼那样的清官,有那种深受百姓欢迎的善政。这清官就是他自己的写照,这善政就是他在遂昌的五年官宦生涯。汤显祖所处的明代社会,官场腐败,民主疾苦,这一点,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南柯记》里所描绘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王国,目的全在对比和映衬,在与丑恶现实社会的鲜明对比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南柯记》无疑是汤显祖在遂昌善政后所经历的切肤之痛与深邃思考的深化与升华,表现了剧作家面对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向往“南柯”净土的美好理想,是他的创作由爱情剧(《紫钗记》、《牡丹亭》)走向政治剧(《南柯记》、《邯郸记》)的开始。
  在汤显祖心目中,遂昌(平昌)似乎已是“世外桃源”,作为县令的他,似乎也不必再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了。确实,汤显祖的政绩确凿可鉴,正如邹迪光在《临川汤先生传》中所述,“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但是,在封建时代的官场,像汤显祖这样具有正义感的士大夫是无法遂心的。尽管汤显祖在遂昌政绩卓著,声冠两浙,然而却久久不见升迁。这期间,他的家庭又连遭不幸。到遂昌的次年,七岁的女儿詹秀得天花夭折,最后一年,刚两岁的五子吕儿又死于天花。加上好友帅机的去世,更增添了他寄旅宦途的苦恼。他对宦情越来越淡薄,不断地滋生着“不如归去”的念头。
  当然,汤显祖决意弃官,却主要还是不愿按上司眼色行事和阻遏朝廷矿使的到来。
  明神宗朱翊钧既是个酒色财气四病俱全,非药石所可治的昏君,又是个残酷的剥削者和暴君。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起,他为了扩充内府的库藏,派出大批宦官充任矿盐税使,开矿采金,四处搜求财富,千方百计,有孔皆入,无孔亦凿空而入,山河经此搜括,财富殆尽。此事朝野轰动,引起人民公愤。此年十二月,宦官曹金被派到浙江开矿。因遂昌城郊六十里的竹帘乡有个金矿,第二年曹金就要来遂昌骚扰,汤显祖对这批凶神恶煞的宦官是十分痛恨的,称他们是“搜山使者”,忧愤而作《感事》一诗,进行辛辣的讥讽:
  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
  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
  显然,这是一首针砭时弊的政治诗。明神宗派出的矿盐税使都是宦官(中涓为秦汉时皇帝亲近的侍从官,后专指宦官),他们所到之处,滥征矿税,敲诈勒索,给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诗人尖锐地讽刺了“圣主”朱翊钧贪婪求金、“凿空山河”的丑恶行径。诗中把昏君为己“求金”的苦心和古代明君筑台求贤的往事对比着联系起来。三、四句说,幸亏近来贤良之才很少,要不然,当今君主求贤的黄金会和筑台堆得一般高。全诗愤怒谴责了矿税带来的灾难,巧妙冷峭的讽刺和辛辣深沉的指斥熔为一炉,其痛斥弊政的胆识,难能可贵。
  这无疑是汤显祖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眼见大明王朝已不可收拾,小小的遂昌一隅又何以图治呢?那世外桃源式的农业社会的蓝图,终于被严酷的现实撕碎。本来,在遂昌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驱除虎患,抑制豪强,这些局部政治改革的成功,使他相信用“瞑眩之药”是能够医治明王朝的痼疾。然而事与愿违,他在遂昌五年,虽然政绩斐然,百姓拥戴,得到的却是上级官吏的倾陷和地方势力的反对。黑暗的现实既堵塞了他施展个人抱负的道路,也浇灭了他依赖明君、贤相匡正天下的政治热情。万历二十五年(1597)冬,他毅然上京向吏部告归,返回临川老家。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云:“而公以倜傥夷易,不能帣NFC27鞠NFC28,睨长吏色而得其便。又以矿税事多所NFC29盭。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汤显祖赴京上计后的归途中,有《寒食过薛》一诗:
  东来尘气雨初分,店树新烟河岳云。
  过尽三厨无一客,今朝寒食孟尝君。
  此时,汤显祖已决定弃官还乡。因寒食日(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和途经薛地(山东滕县南)引起的对冯谖和孟尝君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慕,与汤氏去志渐坚的心情,构成了某种共鸣,而诗人笔下的潇潇春雨,更增添了几分寒意。
  晋京上计南下到达扬州钞关时,闻讯汤显祖辞职的遂昌吏民赶来苦苦挽留,汤显祖为此挥泪写下《戊戌上巳扬州钞关别平昌吏民》一诗:
  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
  清朝拂绶看行李,稚子牵舟水云间。
  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为了感谢前来扬州挽留的吏民,他回遂昌北门外济川桥畔的妙智禅堂小住数日,未进县衙,便返回临川。时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汤显祖此年四十九岁。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来遂昌,汤显祖在遂昌前后正好五年。
  汤显祖任遂昌县令历五个年头,由于汤显祖以惠政治遂昌,深得人民爱戴。汤显祖离开遂昌后,遂昌人民为他建立了生祠——遗爱祠。遂昌、临川两地虽相距千里,但遂昌吏民经常到临川探望汤显祖,汤显祖也时常书信问候遂昌士民。直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临近汤显祖六十寿诞时,遂昌百姓还推举画师徐侣云赴临川为汤显祖画像,携归悬于生祠内以作纪念。处州知府郑辂思《相圃生祠画像记》赞赏汤显祖“行可质天地鬼神,文能安人民社稷”。汤显祖极为感动地说:“平昌祀我,我以何祀平昌也?”
  自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建县以来的1700年间,遂昌有姓名可考的县官共五百余人,但都不如汤显祖影响深远。他的事迹,在遂昌世世代代百姓中口耳相传。清代遂昌学者吴世涵《遗爱祠谒玉茗汤公》诗云:
  临川一老仰清标,花下芳祠拜寂寥。
  贾傅立朝惟痛哭,庄生作吏亦逍遥。
  孤臣志来抛荒棘,仙令文章泣鬼魈。
  留得山城遗爱在,迎春岁岁入歌谣。
  汤公遗爱,惠及山城。遂昌历代士官百姓建祠立亭、修葺场馆以示纪念,组建昆剧班社搬演《牡丹亭》。全部由《牡丹亭》曲牌合成的“遂昌昆曲十番”器乐演奏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依然。1985年,遂昌县人民政府修建了“汤显祖纪念馆”(见下图),作为爱国主义基地对游人开放。“汤显祖纪念馆”由前院、馆舍、后园三部分组成,面积900平方米,环境优美,古朴雅致。馆内陈列内容丰富,格调高雅,集中介绍汤显祖在遂昌的政绩,以及汤显祖的艺术创作成就。
  (作者单位:福建闽江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