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4期

第十四讲 诗歌语言的特点

作者:徐有富




  互文实际上也是一种省略形式,王昌龄《出塞》诗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该句诗原意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受到字数限制,只好如此处理。这在古诗中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迢迢”与“皎皎”对牵牛星与织女星当然都是适用的。
  为了造成诗歌的音乐美,也有增字现象。譬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四句:“慨当以慷,忧思难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慷慨是一个双音节词,为了凑成四个字,同时也为了押韵,于是将慷慨二字颠倒过来,并且中间还加了“当以”两个字,这样就和前后诗句一样都成了四字句。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慨而慷”三字当属于同样情况。
  二是倒装。为了押韵与符合声律,诗句中的词语顺序往往突破正常的语法顺序与逻辑顺序,出现倒装现象。前者的例子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将“九重宵”说成“重宵九”显然是为了押韵。后者的例子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完全符合所规定的声律要求:“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按照语法逻辑改成“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了。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的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一句将千万说成“万千”显然是为了符合声律,第二句将“尧舜”说成“舜尧”显然是为了押韵。律诗中的一联两句往往同时倒装,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的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其语法顺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这当然不符合声律的要求。
  三是叠音。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特别多,如果诗中双音节词两个音节中的声母重叠,或韵母重叠,或声母、韵母都重叠,当然会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双音节词的声母重叠称为双声,韵母重叠称为叠韵,声母、韵母都重叠称为叠字。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云:“业师问余:唐人作诗何取于双声叠韵,能指出妙处否?余曰:以某所见,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可见叠音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双声的例子,如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诗云:“他乡饶梦寐,失侣自迍邅。”贾指贾至,严指严武,他们因故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此诗表现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思念。“梦寐”与“迍邅”均为双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远离朋友偃寝难安,行无所适的感觉。再就是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花之体态与香味,受到人们激赏,而双声词“清浅”与“黄昏”也增加了这两句诗的美感。叠韵的例子如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叠韵词“荡漾”与“潺湲”较好地表现了洞庭湖水浩渺汹涌的样子。再如钱起的《山花》:“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叠韵词“从容”与“眷恋”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烂漫的山花的喜爱与担心。一联中兼有双声与叠韵的例子,如李白的《送王孝廉觐省》:“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窈窕”为叠韵,写出了水的弯弯曲曲,“参差”为双声,写出了山峰的高高低低。再如杜甫《咏怀古迹》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漠”为叠韵,“黄昏”为双声,它们都很好地表现了寂寞的情景。
  用得更多的当然是叠字,我们已经作过分析。现再举数例。如明代陆秀卿的《弋阳道中》:“石子船头磊磊,溪声枕上潺潺。”“磊磊”是象形叠字,使我们看到了河岸上到处都是鹅卵石。“潺潺”是象声叠字,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也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再就是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中描写西湖最胜处九溪十八涧的诗句:“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用一连串叠字将该处风景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也有连续用三个叠词的,如敦煌曲子词《山花子》的最后两句:“当时只合常携手,悔悔悔!”连续用了三个“悔”字,将女主人让恋人离开自己的悔恨之情推向了高潮,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对恋人深深的思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