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6期
第十六讲 诗歌鉴赏方法
作者:徐有富
三、以意逆志
当我们在确定版本,扫清文字障碍,做了知人论世工作以后,就应当揣摩诗歌的主题思想了,也就是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赵岐注曰:“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王国维《玉谿生年谱会笺序》云:“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如何以意逆志呢?第一步最好反复吟诵诗歌作品,这是理解作品的好方法。朱熹说:“某旧时读《诗》,也只先看去许多注脚,少间便被惑乱。后来却将《诗》来讽诵,至四五十过,已渐渐得《诗》之意,却去看注释,便觉减了五分以上工夫。更从而讽诵四五十过,则胸中判然矣。(《朱子语类》卷八○)吟诵最好能达到会背的程度,程千帆在《治学小言》中指出:“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深透。实际上,吟咏背诵的过程也就是对作品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正如龙榆生《词学十讲·论欣赏和创作》所说:“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算是通体的‘眼’,著此一句,而千种风情,万般惆怅,都隐现于字里行间,玲珑透彻,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这种境界,非得反复吟讽,心领神会,把每一个字分开来看,再把整体的结构综合起来看,着实用一番含咀工夫,是不容易理解的。
吟诵还能充分体现诗的音乐美,近人蒋兆兰《词说》云:“声音之道,本乎天籁,协乎人心。词本名乐府,可被管弦。今虽音律失传,而善读者辄能锵洋和均,抑扬高下,极声调之美。其浏亮谐顺之调固然,即拗涩难读者亦无不然。
除吟诵外,读者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云:“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如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诗三百首》收此诗,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活。显然,第四句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了女主人对爱情的渴望,哪怕是一年会面一次也好,而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此典故的运用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写秋夜,烛光还照在画屏上,女主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感到房间里很冷清,让人难以忍受。于是次句写她拿着轻罗小扇,走出卧室扑萤火虫,因为她的宫廷生活太单调了,此实为百无聊赖之举。第三句写她觉得扑流萤也没有多大意思,于是站在台阶上看深夜的景色,由于站得时间太长,使她觉得凉气袭人。第四句写她不得不回到房间里继续睡觉,但是仍然睡不着,只好躺在床上看着牵牛织女星在想心思。诗人通过此诗表达自己不被赏识,不受重用的怨望之情也是可能的。于是,作者写此诗的用意也就大致可以把握了。
四、分析比较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对诗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艺术享受。试以韩偓的《新上头》为例:
学梳蝉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
为爱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
在唐代,女子到了十五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改变发式,加笄,俗称上头,表示进入成年,可以结婚了。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分析道:
起句之蝉鬓新裙,本是当时女子一般的妆扮,而蝉鬓之上加以“学梳,新裙之上加以“试,就极其准确地写出了刚刚成年少女的特定情况,画出了她感到新鲜而又生疏的心理状态,从而缴足了题面。次句忽然从远处着笔,写其姑娘的佳期来,表面上似乎与上句毫不相干,而实质上却是对上句所写试妆心情的加倍渲染。正因为这位少女刚成了年,不久又将出嫁,学梳头,试长裙,就有了双重意义,这句诗也就更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烘托出她试妆时兴奋激动的心情。这样,它就又一直贯穿到下面两句。因为如果只是成年而不出嫁,那么爱好也许不至如此之“多,以至于心里都反而“惑了。所以,从结构上探讨,次句虽似宕开,实则承上启下。第三、四句十四个字,实有六层意思。爱好,一也。爱好多,二也。因爱好多而心转惑,三也。所惑乃是否宜称,四也。由于不能定其是否宜称而问旁人,五也。一问不足,因而遍问,六也。由于层次之多,更见出诗人用笔之曲折,针线之细密,但另外一方面,语言却极其晓畅明白,使人感到真实、生动而且自然,毫无做作。
通过如此细密的分析,使我们对一位刚成年、即将结婚的少女对新生活渴望的心理了解得较为深透,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为了对诗歌作品了解得更加深入,我们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诗人的作品作比较研究。金元好问《中州集·拟栩先生王中立传》云:“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女郎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后来他在《论诗绝句》中还专门将此事写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看来元好问的老师用比较的方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较研究实际上是要我们用发展的、辨证的眼光去分析诗歌,譬如李清照写过一首驾舟出游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着重描写诗人在藕花深处争渡时导致鸥鹭齐飞时的生动画面。通过对人争渡、鸟齐飞的动态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洋溢着的青春活力。结婚后,她又驾舟出游过,试读她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两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有明显不同:上次出游没有考虑独不独的问题,这次出游特别强调一个“独字,也就是说丈夫应当同自己一道出游,结果却因故未能做到这一点;上次荷花开得很茂盛,这次荷花已经开败了;上次见到的是鸥鹭,这次见到的是据说能够传信的大雁;上次玩得很尽兴,这次心思没有用在玩上面,而是用在思念丈夫上面,甚至想到丈夫也在思念自己;上次玩过了,出游活动也就结束了;这次玩过了,还在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自己的花样年华正在消逝,而且相思之情一直到月满西楼时都无法排除,以至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还写过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