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一讲“追寻《红学》谜踪”首先就谈到:
要读通《红楼梦》就要了解曹雪芹的家世,最起码要查三代——知道他的祖父是谁,父亲大概是谁,他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什么遭遇?他的家族怎么在康熙朝鼎盛一时,辉煌得不得了;在雍正朝,雍正很不喜欢,就被抄了家,治了罪;在乾隆初年怎么又被乾隆赦免,一度小康;但是在乾隆四年,一下子又怎么卷进了一个大的政治斗争;乾隆在扑灭政敌的同时,也把其他的有关的那些社会上的人予以整治,曹家被株连彻底毁灭,最后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你要知道曹雪芹的家世,才能够读通《红楼梦》,要读通《红楼梦》,就必须进入曹学领域。现在有很多的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可以来读。我就是先进入这个领域,觉得非常有意思。
他在讲述时,不知说到哪就捅出一段曹家本事来。而“曹学”长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领地,突然间,刘心武先生把它带到了大众文化之中,在人们感到新奇的时候,也常常流露出困惑的眼光。
“曹学”和“红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研究的焦点问题。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中,虚构了一个百年望族的贾氏世家,其主要素材来源于作者曾经生活过的曹氏家族,甚至《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其原型也是曹氏家族中的成员。因此研究曹雪芹的家世,对于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成书过程以及《红楼梦》的思想意蕴等都大有裨益。如果说新红学战胜旧红学是以“曹学”为起点的,“曹学”的研究推动了“红学”的发展,那么新索隐派的出现,也是以“曹学”为资源的。“秦学”就具有这个特点。刘心武先生对曹家家世的认识,是建构“秦学”的支点。
“(雍正)他有一个基本原则,凡是当年他父亲喜欢的,他都不喜欢;凡是他父亲不喜欢的,他就偏要喜欢。雍正在这样一个思维的情感支配下,整治了一大批在他父亲那个朝代里面受宠的官员,其中包括曹睢T谟赫迥昃桶巡芗腋槌恕!?
刘心武先生依照小说家的审美思维去处理史事,以《红楼梦》探佚构思为圆点,对历史史事随我解说,任我嫁接。历史空缺的地方,以虚补实,虚实相生。有用的拉长,微小的扩大,假如我们批评他违背史事,他也许不服气,因为“探佚学”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的理性的根据。正如他所说:“如果说曹学或者说版本学,或者说脂学它的资源就是那么多,空间还不是最大的话,那么探佚学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来参加。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前八十回的文本的理解,根据脂砚斋批语,以及根据我们自己的善察能悟,我们自己的聪明智慧,去探索《红楼梦》或者说《石头记》在流传过程当中丢掉的是什么,我们争取把丢掉的找回来,这本身就是阅读当中的乐趣。西方后来有一种审美的观点,叫做接受美学,就是读一本书,不是说被动地去接受作者写的那些东西,而是参与作者的创作,他虽然已经写完了,我阅读当中把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想像参加进去,最后我们共同完成这样一个精神之旅。这个观点我觉得也可以挪到我们的探佚学里面来,我们可以搞探佚。”他把探佚学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样操作的结果,就违背了一条基本的原则:历史的叙事必须建立在史料的基石上。对《红楼梦》与曹家档案素有研究的张书才先生对刘心武的史学观提出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