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名为“秦学”的笑话。这个事情本来没什么大不了———娱乐了大众,又多少激起了点对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回忆。不过正统红学家们对刘心武的讨伐(据10月30日《新京报》),却让事情变味了。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对刘心武的公开指责就是这样一个批评。胡文彬认为刘心武的研究是“猜谜”,这样的活动,配不上“学术研究”这样的宏大头衔,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猜谜活动不适合拿到中央电视台,对着千万观众讲。
在今年夏天关于国学院与国学的讨论中,人民大学国学院一位教师因为提出了国学讨论中的“准入资格”问题而受到批评。现在胡文彬的提法,与这个“准入”又是何其相似。按照胡文彬的观点,这样的文化猜谜活动想必也是不适合在各地方电视台、各地纸媒、各级出版单位,乃至网络上的门户网站进行的。因为,借助这些传播媒介,类似的不正确的学术信息一样可以接触到数以万计的读者,传递出错误的信息。最终像那些靠飞沫传播的疾病一样,让大家受到不良的感染。
胡文彬的这番话,大抵站在两个观点的基础上,一是媒体传达给公众的学术信息必须是正确的;二是不正确的学术会把公众引向歧途。
沿着胡文彬的意思走下去,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很多貌似学术研究的扯淡猜谜,正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公众传递着“错误的信息”。新华社就曾经报道过“吉林学者宫玉海教授”的研究成果,称耶稣即颛顼,其墓地就在吉林扶余云云。北京的民间学者苏三也曾经连续出书,用一些门外汉的手段论证“中华文明西来说”。
再把视野拉宽一点。英国最近有调查者指出,柯南·道尔爵士很可能盗取了他人的小说,并且杀人灭口。另一位英国研究者,也在《泰晤士报》作惊人语,说莎士比亚的某些作品,作者另有其人。甚至有人提出,莎士比亚进行的完全是隐语写作,通过拆字和附会,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早已湮没的历史细节。
假胡文彬的法眼来看这些论调,恐怕都是些不经之谈。他们所使用的手法也都是钩深索隐,拆字解谜,传递的多半是错误信息。
所以这些东西实在是不应该被拿到媒体上来大加宣传的。如此一来,学术名门正派高歌,不同学术意见禁声,媒体自然也就成了的学院派的天下。
需要提醒胡文彬的是,不管他是否承认,红学之为学,最初就建立在把《红楼梦》当谜书猜测的索隐派的基础上。即使是稍后兴起的考证派,其操作手法也离猜谜不远。这些红学前辈的成果,或多或少地依然被后学借鉴使用着。倘若那时也将种种看似荒诞不经的学术研究,一率斥之错误,不予推介,恐怕也就没有今天的胡文彬了。
来源:《新京报》(200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