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王梦阮、沈瓶庵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清世祖与董小宛恋爱的故事,这是《红楼梦索隐》一书立论的全部基础。可惜,关于清世祖到五台山出家的说法,只是一种传闻和间接推测,从来没有直接证据。史家所谓的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世祖出家、雍正夺嫡,尤以世祖出家的材料依据最薄弱。把没有直接证据的传闻作为立论基础,不管故事编织得如何周详,也缺乏可靠性。至于被顺治皇帝封为贵妃的董鄂氏,为什么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更是无任何真实依据的历史传闻。孟森在《董小宛考》一文里见孟森著《心史丛刊》(外一种)第168至第194页,岳麓书社1986年版。,以确切的史料考定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死于清顺治八年,活了二十八岁。而世祖生于明崇祯十一年,比小宛小十四岁。当小宛“长逝”时,世祖不过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两个人“年长以倍”,不可能发生如传说中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何况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记小宛与巢民的情事甚详,明载小宛于顺治辛卯年正月初二日“长逝”,哪里还会有被豫王掠入宫中的事情?小宛死后即葬在影梅庵中,所以冒巢民才作《影梅庵忆语》,同巢民相契的文友的诗作中也多有佐证详见孟森著《心史丛刊》(外一种)第186至第188页所引陈其年、吴园次、龚芝麓诸人诗文。。胡适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向索隐三派之一的王、沈发动攻击,使用的就是孟森的考证材料。后来,孟森先生还著有《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两万余言,广引博征,丝丝入扣,彻底揭穿了顺治去五台山出家的妄说。其中有几处关键性的致疑点,孟森一一加以考辨,使之无以立足。
第一,史载清世祖崩殂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而《红楼梦索隐》的作者据传说,认为“世祖临宇十八年,实未崩殂”。到底何者为是?对此,孟森引《玉林国师年谱》的明文:“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三,中使马公二次奉旨至万善殿,云‘圣躬少安’,师集众展礼御赐金字楞严经,选持大士名一千,为上保安。初四,李近侍言:‘圣躬不安之甚。’初七亥刻驾崩。”则世祖崩殂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历历可考,毋庸置疑。王文靖是代世祖起草遗诏的汉大臣,他在自撰年谱中详细记述了此事的经过,不仅载明世祖死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而且说明系出天花死的。此外,孟森又引录张宸写的记载世祖崩殂情形的一篇杂记,其中明白无误地写道:“辛丑正月,世祖皇帝殡天。”当时曾“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证明世祖患的是痘疾。
第二,所谓世祖的遗诏是驾临五台山后,诸臣劝归不返时所作,因而“语语罪己,其忏悔之意深矣”。对这种说法,孟森让起草遗诏的汉大臣王文靖站出来讲话,证明遗诏是世祖崩殂的前一天,即正月初六日所写,“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遗诏是奏知皇太后以后宣示的,因此不排除有皇太后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臣的意思掺入。诚如孟森所剖解:“以太后为枢纽,而四辅臣之将顺寄亲,敷衍满族,与宗亲满族之自争利益,皆在此遗诏中决之。故知王熙之撰诏,大半为太后辅臣之指,不言温树,情势宜然。”这应该是遗诏胪列罪己各款的真正原因。
第三,关于吴梅村所作《清凉山赞佛诗》四首,历来被视作世祖出家的重要旁证,孟森先生一一重新加以笺释,说明此四首诗写的是董鄂氏死后,准备在五台山建道场的事,与世祖出家无涉。特别第三首,其中的四句写道:“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明白暗示世祖未及动身,即已崩殂。吴诗约写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在世祖遗诏颁布之后,铺陈瑰丽,情致绵绵,但纪事不应有二解。
第四,孟森先生考定,世祖之皇贵妃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氏系内大臣鄂硕女,十八岁入宫,顺治十三年八月册封为贤妃,同年十二月晋为皇贵妃,深受世祖宠爱。董鄂妃死后,世祖悲痛至极,也是事实。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中“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所切之董,即此董鄂妃,绝非江南名妓董小宛。而且,世祖崩殂后,另有一位董鄂氏“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见孟森著《心史丛刊》(外一种)第247至第278页。,孟森先生考出,这是董鄂贞妃。还有一位宁懿妃,也出自董鄂氏。由此可见,将世祖之妃董鄂氏附会为董小宛,纯属无稽之谈。
历史上既然并没有清世祖与董小宛恋爱并出家的事实,那么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的立论基础便崩塌了。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必要略加考察,看王、沈是怎样具体进行索隐的,以便从观点和方法上总结是非得失,给该派红学以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红楼梦索隐》认为《红楼梦》的写作,是敷演情僧即清世祖的故事,书中以宝玉况情僧,以黛玉况董妃,因而不得不费尽心思地去搜寻两者的“关合之处”:
如世祖临宇十八年,宝玉便十九岁出家;世祖自肇祖以来为第七代,宝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升天”,又恰中第七名举人;世祖谥章,宝玉便谥文妙,文、章两字可暗射也。
这说的是数字方面的“关合之处”。此外还有性情的“关合”,如:
宝玉不读书而文采甚茂,是圣人天禀聪明处;世祖优于文学,与宝玉正同。宝玉一生,儿女情深,不喜谈家国正事,大有不重江山重美人之意。处处为情僧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