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关 东联盟讨董卓 董卓迁都焚洛阳(1)








  东汉帝国的领域,共分为十四个行政单位,除了司隶直辖区外,分别为幽、冀、青、并、豫、徐、凉、扬、荆、益、交、兖、雍十三州,州设刺史,州下置郡,以统领各辖区的民政、财政及军政。
  司隶直辖区,包括京都洛阳及故都长安附近的领域,约在今日的陕西中部、北部及河南西北部一带,由中央政府直接统领。
  在司隶区的东方,计有兖、青、豫、徐四州:兖州包括今天山东省西南及山西省东南部;青州约包括山东省中部及东部;豫州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全部;徐州包括山东省南部及江苏省北部。
  在司隶区的北方,则有幽、冀、并、凉、雍五州:幽州包括今天之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加上朝鲜的一部分;冀州约今之河北省;并州包括绥远、山西北部及陕西的东北部;凉州则为今之宁夏省及甘肃省、青海省的一部分;雍州则包括山西省南部、陕西省西部及宁夏省之一部分。
  其余扬、荆、益、交四州,则包括了整个中国的南半部:扬州大约为今之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及江西东部;荆州包括湖北、湖南及江西的中部及西部;交州在今之广东及广西省;益州则包括四川及陕西、贵州的一部分。
  东汉末年黄巾党人事件后,各地方州郡情势呈现严重不稳的状况。中平五年,即公元一八八年,太常江夏刘焉,上疏朝廷,说州刺史兵少权轻,不足以压制动乱,建议将远离京城并动乱情势较为严重的州刺史改为州牧,以加强其军队及军政指挥权,并由朝廷的列卿尚书中选派人员担任州牧。朝廷采纳了刘焉的建议,将州刺史改为州牧,大大加强了州牧的军政大权。
  如此一来,便逐渐使改州刺史为州牧的州郡,形成了军区割据的局面。
  袁绍和董卓闹翻后,便率领直属军团直奔冀州东部的渤海郡。董卓后来为了安抚据守在渤海郡的袁绍,特别任命他为渤海太守,并封为阮乡侯。而在另一方面,董卓则派人去冀州要求州牧韩馥,就近监督袁绍的动态。冀州牧韩馥听令于董卓,便使袁绍据守渤海郡,却陷入动弹不得的困境。
  这时,东郡太守桥瑁———曾经做过兖州刺史,在太守和刺史当中算是很有威望的人———因一向对董卓最为反感,因此便假制朝廷内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联合宣告书,向各州郡发出通告,宣布董卓的罪状,号召州郡发兵去征讨董卓。
  通告传到冀州,冀州牧韩馥左右为难了。他之升任冀州牧,是由董卓推举的,因此在主观上,想对董卓表示忠心。董卓叫他监视袁绍,他当然照办。果然不久,便探知袁绍在渤海郡一带招兵买马,意在和董卓作对。他要管这事,是办得到的,因渤海郡属于冀州管,太守属州牧管。韩馥正想派人去警告袁绍,叫他不要轻举妄动的时候,就接到了桥瑁声讨董卓的通告。他顿时犹豫了,不知帮哪一边的好?
  韩馥召集部下商议此事,他将情况介绍了,最后说:“现在,我应当帮助董家呢还是帮助袁家?”
  这时,有个助理官员叫刘子惠的,听了韩馥的话就说:“起兵是为国为民,哪儿是为董家或袁家呢?”
  这句话一语中的,切中问题根本,在座的人都点头称是。韩馥顿感羞愧,脸上发红发热起来。他立即表示,响应桥瑁起兵勤王。第二天,韩馥就派人送信给袁绍,对他招兵买马之举,不仅没阻止,反而大力支持。
  袁绍得到韩馥态度鲜明的支持,便去除了一切顾虑,放开手脚大干起来了。他公开派人到各地去,约请各州郡太守和刺史一同起兵伐董。其实这正中太守刺史的下怀,因为他们大都是野心勃勃的豪强和士族,以前由于外戚或宦官独揽朝政,他们被压在下面不得抬头,现在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全没有了,他们当然想抬头脱颖出来。可是没想到,正当各自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忽然又冒出个董卓来,比外戚和宦官还更可恶。他们个个恨死了董卓,加之董卓接连为非作歹,擅自废少帝,立陈留王,害死太后,屠杀百姓,等等,他们早已忍无可忍了。
  袁绍公开派人去约他们一同起兵,正如同以风助火,扇得个烈焰腾腾。
  东郡太守桥瑁是首倡起兵伐董卓的,自然不必说了,冀州牧韩馥,已向袁绍表明了态度。其他还有袁绍的异母兄弟后将军袁术和其兄弟山阳太守袁遗,都起兵响应。
  还有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等五人分别给袁绍去信,表示同意共同发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骑都尉鲍信,他早在泰山招募了步兵两万人,骑兵七百人,备辎重一万五千多辆,和他兄弟鲍韬一道,正在加紧练兵。袁绍的使者一去,他就立即响应,和使者一道就带兵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