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关 东联盟讨董卓 董卓迁都焚洛阳(2)








  袁绍当然不会忘记约请曹操,曹操这时已有了充足的兵器,并已对新兵训练有素,便马上带了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和好几千士兵赶来。曹操眼下并无地盘,他将自己算作张邈的部下。
  各路兵陆续出发,有的多达两三万人,有的一两万人,最少的也有五六千人之众。
  包括袁绍在内的各路兵马向河南汇聚。
  袁绍到了河内,跟河内太守王匡的兵马合在一起,暂时驻扎在河内。韩馥把军队驻扎在邺城,即河南省临漳县西,以督运军粮。袁术的军队驻扎在鲁阳,即今河南省鲁山县。孔伷的军队驻扎在颖川。
  除了这五路兵马分别驻扎在当地以外,其余像张邈、曹操、张超、刘岱、桥瑁、袁遗他们都到了酸枣,即今河南省延津县北。
  到了约定的日期,袁绍、王匡、韩馥、袁术、孔伷他们带着随从的人都到酸枣来开会。先后到达酸枣参加会议的有十路人马:
  第一支人马:渤海太守袁绍。
  第二支人马:冀州牧韩馥。
  第三支人马: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支人马: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支人马:陈留太守张邈。
  第六支人马:广陵太守张超。
  第七支人马:河内太守王匡。
  第八支人马: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支人马:东郡太守桥瑁。
  第十支人马:济北相鲍信。
  十支人马的头儿聚在一起,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摩拳擦掌,决心征讨董卓,辅助皇室,并公推袁绍为盟主,订立了共同盟约。
  这是汉献帝初平元年,即公元一九○年,函谷关以东的州郡正式结成反董卓联盟。袁绍自封为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曹操所率是唯一的私人军队,自称奋勇将军。袁绍向来知晓曹操的能耐和实力,对曹操特别看重,再以盟主身份正式任命曹操为奋勇将军。
  袁绍与王匡屯兵河内,便负责作战计划、指挥及协调人员。其余首领,都按原部署屯兵各地,随时听令。
  各路兵马都有数万人之众,由北,东、南三方面,将洛阳团团围住。
  袁绍以盟主身份,正式发出通告,号召各地起兵征讨董卓。袁绍的通告发出去以后,又多了两路兵马:一路是长沙太守孙坚,一路是上党太守张扬。这样,征讨董卓的队伍就有十二路兵马了。
  由于袁绍声望崇高,并且曾经公开反对过董卓,所以深得各路兵马领导者的信任。唯独济北相鲍信,却对袁绍别有看法。鲍信确实颇能识人,他经过几次接触,便发现袁绍颇有虚荣浮华之心,好高骛远之志,却又并不十分实在。表面他很尊重众首领意见,其实却缺乏定见,仿佛他的心思如灯笼一般,哪方的风吹得大,他就顺着哪方的力量转动。作为联盟之主,十数路兵马的协调指挥者,如此状态是很不理想的。但是,鲍信又不好将自己的见识告诉其他首领,因为这是他的感觉和一种特别的发现,其他首领或许现在是认识不到的,他若说出来,岂不有损于这个联盟的组合。
  鲍信只将自己的想法对曹操说了,那么多人他没说,只对曹操说,在鲍信自己似乎也十分奇怪。显然是他对曹操有特别的好感。他是知道这个曾为典军校尉的曹操的,并也知道曹操是为了不就任董卓的封官才逃到陈留的。这些都给了鲍信很好的印象,但这还并不是十分关键的好印象,鲍信对曹操特别感兴趣的是他那支私人军队,这不仅在盟军中是独有的,也是颇为出众的。曹操在短短的时间内,几乎是白手起家,成功地创建了如此一支军队,显然是他能力和志向的一种集中体现。鲍信知悉了曹操身同士卒,打造兵器的举动;知悉了曹操游说富豪,争取支持的举措;更知悉了曹操训练军士的技巧和方法,等等。
  鲍信由此断定,这个粗短壮实、貌不惊人的汉子,绝非袁绍所能匹比。
  鲍信因此专程拜访了曹操,无比感慨地说:“乱世的英雄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今后拨乱反正的只有将军你才做得到。其他军团领袖,即使目前看来很强盛,一段时间以后,也势必会衰颓而趋势于灭亡,将军你才是承受天降大任的角色啊!”
  曹操听了,无比惶惑,说:“鲍相过奖了,确实过奖了。操不过殚思竭虑,为讨伐董卓计耳。焉有承受天任之才?”
  鲍信道:“将军不必过谦,当此乱世之时,英雄毕现,优胜劣汰,在所难免。若以将军之才德,岂有不尽心尽力于匡世之为之理?既尽心力,必为群雄所不及也!”
  曹操听出鲍信也是一番肺腑之言,便不再推诿,含笑表示谢忱而已。但见他不愿再深究这个问题,他觉得当务之急,还是如何讨伐董卓……
  袁绍号召各地起兵征讨董卓的通告发出以后,董卓并没有把袁绍等放在眼里。因为他恃兵力很强,这十几万兵马,对于他不过是一批游兵散勇而已。
  但是,残暴的董卓仍然在看了通告之后,无比生气和愤怒。在生气和愤怒之际,董卓将袁绍等人起兵的根源定在了弘农王身上。弘农王即是少帝,但被董卓废为弘农王。董卓认为,这些关东州郡起兵的借口中,都有少帝,少帝便是祸患之根。之所以出现“起兵”的祸患,就是因为他当初没有铲草除根。于是,他觉得做事得做个干净、彻底,大丈夫不能心慈手软。他决定将弘农王彻底除掉,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