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上,中国西周的两位名臣-----姜尚(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姜子牙)和儒家推崇备至的周公曾经做过一番讨论。受封齐国的姜尚主张的是尊贤尚功,也就是能力第一;受封鲁国的周公则主张以亲亲尚恩为主,也就是亲信为第一。执行能力第一用人政策的齐国,最终如周公所预言的虽然国力强大,但不是老姜家的了。执行亲信第一用人政策的鲁国也如姜尚所预言的,虽然一直到战国后期都是老姬家的,但是国力衰弱,国君绝对地窝囊。
历史上总有惊人的相似。曹操麾下除了曹洪曹仁等一班宗亲故旧外,荀彧郭嘉等人全是后来招揽的人才,张辽徐晃等人更是降将,遵从的是姜尚的政策,故此虽然最终灭蜀吞吴,却是为司马家做了嫁衣。东吴的肱骨之臣主要是由亲朋故旧组成的,遵从的是周公的政策。周瑜和孙策是好朋友,鲁肃和周瑜是好朋友,吕蒙是孙策好朋友邓当的小舅子更兼是孙权一手提拔的亲信,陆逊是孙策的女婿。最为难得的是这四个人都是帅才,支撑了东吴的江山。周瑜打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鲁肃制订了保有东南和联刘抗曹的策略,吕蒙取得具有战略地位的荆州,陆逊除了夷陵之战外更独担了后期抗曹的重任。靠亲朋故旧就能够有这么多人才,能撑了那么多年,倒真是东吴的运气,可运气毕竟不如实力,东吴还是难逃鲁国的命运。不过比蜀国强一些。蜀国虽然在开始招聘了一批上岗,算是能力路线,刘备后来实行的是亲朋好友路线,最后学而优则仕的诸葛亮奉行了一条大多是他这种出身人实行的“能超越我的莫进来”的后能力路线,搞得最后只有廖化当先锋的场面。说“比我高的莫进来”是武大郎的做法,其实是对武大的冤枉,真正这样干的往往是高个,而不是武大这样的矮个。因为武大之流知道自己的高度实在寒碜,而很多活还是要高个干的,因此只要高个子不是歧视武大,武大不但欢迎高个子进来,而且还分外有些敬仰的。诸葛亮之流的高个就不同,要知道诸葛亮能够得到赏识靠的就是个子比正常人高那么一点点,这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家的东西,因此对于比他高的或者和他一样高的是坚决不能够放进门的,就是那些有威胁的也坚决是要压制而打击之的,他的手下只能是那些能够完全为他所控制的,或者能够以自己的愚蠢来显示领导的伟大的。无耻之徒曹丕就深知这点,故此在《典论》里有“文人相轻,自古已然”的话,看看他兄弟曹植就是有些笨,后来还一封一封给爱好文学的曹丕上写得那样精彩的奏章,曹丕当然不会用他。要是曹植假装从马上摔下来,摔得不会写文章了,然后上个污七八糟的表给曹丕,说不定还能够有点希望。鲁迅先生说奴才做了主子往往比原先的主子更严厉,学而优则仕者何尝不是对后来的人才更刻薄、压制得更厉害?要知道,历史上的文字狱恰恰是有学问的人兴起来的,知识分子整起知识分子来远比大老粗恶毒,真正阻碍科学发展的并不是群氓,恰恰是一些靠腐败已经死去的科学家身体为生的所谓的现行科学家。
四个人当中有三个人短命,周瑜死的时候三十六岁,鲁肃死时候四十六岁,吕蒙死时候四十二岁,陆逊是六十三岁那年被孙权给气死的,也是应了“自古的忠良哪个有下场”的话。
陆逊虽然长寿,却未必能够算是比前三个人好命。他的鲁肃一样都是早年丧父,属于孤儿,然而陆逊还不如鲁肃。鲁肃估计是鲁家的唯一继承人,和祖母在一起住,家里也有钱。而陆逊虽然也出自江东的望族,但是却是寄人篱下,跟着从叔祖庐江太守陆康过。陆康说是比陆逊要高两辈,但是看来年纪相差不大,因为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还要大。陆绩六岁的时候在九江拜会袁术的时候才六岁,拿了席上的几个橘子,说是准备回家给母亲吃,是有名的孝子。结合后来陆逊投奔孙权的时候才二十一岁,陆逊应比陆绩大十岁以上。陆康因为不给袁术粮食得罪了袁术,并且因为孙策拜会他的时候只派了个秘书接见,被孙策从庐江任上给赶跑了。在此之前派陆逊带一家人避难,由陆逊执掌门户,看来陆逊还是少年老成的。
就比孙策小一个月的周瑜和鲁肃、陆逊一样是书生出身,世家子弟的调调,比如音乐什么的都很在行。因为年少风流,被江东称为周郎,江东当时有谚语:“曲有误,周郎顾”的话,是说周瑜在酒过三巡后还能够听出乐曲演奏中的失误,采取的方法不是拍桌子说“错了”,而是看看演奏者,意会之,足见儒将的倜傥。后世有“但为周郎顾,时时错拂”,却是说的才子佳人的眉目传情了。吕蒙虽然先前是拿刀砍人出身,后来却也读了不少书,让原先因为他没有学问而存着些鄙视的鲁肃说出了“非复吴下阿蒙”的话,他自己一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回答还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典故。
书生能够当将军、当元帅,并且指挥千军万马决胜于疆场确实是中国的特色。所谓的儒将风流,在中国历史上不但出现过,而且还是举足轻重。肥水之战大破符坚百万兵的谢玄,“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的范仲淹,炮轰努尔哈赤于马下的袁崇焕,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带着棺材出玉门的左宗棠,没有怎么摸过枪的毛泽东,同样师范出身的粟裕等等,在古代的与武举无缘,在现代的与军校无缘,却杀得古时的悍将和现代军校出身的高才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比他们笔下的文章还有戏剧性,还要精彩。可惜现在沿袭西方的军事教育制度只怕出不了范仲淹、毛泽东之类的儒将了,能够出的恐怕只能是先拿刀砍人,上去了以后再读书深造的吕蒙式的半儒将。想起来确实令人怀念那个儒将辈出的时代,战争在这些人手里不是武夫的拼杀,而是一种艺术,里面充满这艺术家的浪漫和哲学家的理性。体现的真正是“运筹帷幄内,决胜千里外”,证明的确实是战争仅仅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的继续的真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惜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斗转星移,时世异也,前有如诗如画般的古人风流,却不知道可否能见如古人的来者,古今多少事,能够都付笑谈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