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魏吴反目,蜀吴重盟








  在夷陵之战的当口,曹丕欲与孙权盟誓,征其太子孙登入朝为质。吴使还言,魏有侵吴之心,难以为盟。孙权虚与委蛇。魏黄初三年(222)秋,陆逊打败刘备,孙权遂不肯接受。曹丕大怒,欲伐之。刘晔认为,孙权新得志,上下齐心,不可仓猝制也。曹丕不听,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孙权令吕范拒曹休等,诸葛瑾、潘璋救南郡,朱桓拒曹仁。时吴境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刘备闻魏军大出,又蠢蠢欲动。故孙权一面遣使与刘备修好,又一面向曹丕卑辞上书,求自改厉。刘备已染疾,乃许之;曹丕仍不依不饶,要求送上孙登,即令撤军。孙权赢得时间,稳住刘备,遂不应曹丕,更改年号,临江拒守。曹丕亲征,三路并进。
  吴黄武二年(223)三月,曹仁败,三路皆退。群臣劝孙权称尊号,孙权辞让曰:“往年孤以刘备方向事急,故先命陆逊率众御之。北闻曹丕,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促其即速兴兵,若魏蜀两军俱至,二处受敌,于孤为剧,故隐忍自抑,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诸君似未尽明,今故以此相解耳。”(《三国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当刘备东进,孙权数遣使向曹丕称臣,只作书与刘备讲和;待曹丕南下,孙权则急遣使同刘备修好,致书曹丕不过是敷衍了事。孙权外交伎俩,观此可见一斑。
  蜀章武三年(223)三月,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四月,刘备病逝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谥昭烈皇帝,葬成都惠陵。孙权遣冯熙入蜀吊丧。冯熙还,又受命入魏。曹丕问曰:“吴王若欲修宿好,宜当厉兵江关,悬旌巴蜀,而闻复遣修好,必有变故。”冯熙曰:“臣奉命西使察探蜀情,且以观衅,非有它谋。”(《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书》)诸葛亮虑孙权有异计,遣邓芝使吴。孙权果然狐疑,不愿见之。邓芝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遂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微,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邓芝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入朝,下求太子为质,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机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所有也。”孙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三国志·邓芝传》)遂自绝魏,与蜀连和。
  蜀吴相争,曹丕好象是欲作壁上观,以收渔利,然而实际扮演了一位仲裁或均势大师的角色。蜀征吴,他助吴御蜀;待吴破蜀,他又攻吴救蜀。他不愿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乐打抱不平,雪中送炭;他左袒右护,终使两小国逢凶化吉,得以生存。否则,他无论采纳刘晔还是王朗的计策,只要与一方联合,另一方即将遭灭顶之灾。采刘晔之计,蜀攻吴外,魏击吴内,吴呈土崩之形;纳王朗之策,吴破蜀乘胜追向白帝城,魏大举进军汉中,蜀现瓦解之势。
  在虎豹云集、狼烟四起的疆场上,孙权左右腾挪,应对巧妙。见机看利,出其不意;逢凶遇危,能化险为夷。兼智兼勇,终于取得袭取荆州、火烧夷陵及抗魏进犯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陈寿评他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
  乱世贵智勇,能全则避偏。当然,这是纷乱之末,君主应该适时而启治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