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七星坛诸葛亮祭风 南屏江周公瑾除患








  马忠把孔明和鲁肃送到营前,拱拱手,见他们往坛前去,立即派人去回复都督。周瑜得悉孔明披头散发、短衣赤足,开始初次登坛,虽则明知诸葛亮的本领非千里之才可比,但总有点疑虑不解:难道天公独与他有情,肯借他三天东风?便吩咐手下仔细察看诸葛亮上坛之后的情景。
  那五百小兵一见军师进山套,知道他要登坛祭风了,立即按方才的吩咐,各就各位,上下三层,四面八方站着,个个低头闭目。坛上的手执七星旗幡,坛下的垂手肃立,井然有序。
  鲁肃到七星坛下站定,捋须观看,只觉得这种所象森严的场合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又见诸葛亮这种小心翼翼、谨慎从事的神态,更感到真实可信。
  孔明在坛下边脱去了草拖鞋,赤着脚,在西北风中噔噔噔噔地登临七星坛,直至顶层。“呼――”凛冽的西风从山套口灌进来,站在高阜之处更觉寒风直透肌骨。四下的旗幡“啪……”忽儿吹皱,急儿展平,整个土坛也好象冷得瑟瑟发拦而在微微摇晃。中间半桌上放着一只盛满清水的净盂和一口桃木剑。一应祭具,尽皆齐备。孔明平了平气,左手端起净盂,右手执着桃木剑,面对正东方,挺然傲首。
  鲁肃站在坛下举目向上一望,哟,好威风啊!头发被背后来的风吹得飘了起来,面目恍惚,看上去真有点寒毛凛凛的,跟他平常那种端庄镇静的样子相比,简直是判若二人了。看来这作法确实有道理,不是我们这般平庸之辈所能办到的。哎,他的嘴唇在那里缓缓蠕动,但又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恐怕太远了听不见。想必他在上天表奏达天廷,召请天神天将吧。
  其实,别说你鲁大夫在坛下听不见,就是站在半桌旁的四个小兵什么也没有听见。那末,肯定是诸葛亮在默默通神,暗暗祝告啰?这是哪里话!他深知东风届时不请自到,岂肯做此荒唐之事?他是在嘀咕自己的事情呢:“我主刘皇叔兵败汝南,荆襄依刘表,镇守樊城、新野,区区弹丸之地。城郭不固,甲兵不完;粮不继日,军不经练;兵不完千,将不满十。经徐元直走马举荐,我主三顾茅庐。亮出山以来,火烧博望、新野,用水白河,破曹兵二十万。怎奈兵微将寡,少不胜多,以致败北当阳,寄迹江夏。鲁子敬江夏吊丧,亮随其出师江东,结成孙、刘联盟,共破曹兵百万。但等东风降临,赤壁火起,我主从中渔利。欲成汉室三分天下,在此一遭也。”
  孔明说到此间,在净盂中喝了一口清水,向东方“哺――”地喷了出去,右手的桃木剑向天一指,口中轻轻地喝了一声:“嚯!”
  鲁肃见了这种无法理解的举动,心想,这宝剑一戳,难道要戳穿南天门不成?
  孔明旋转身来,面朝北方,正对着隔江屯扎的百万曹营,口中又是念念有词:“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欺君罔上。兴师动众,兵下江南;屯扎赤壁,攀搭连环,欲思席卷天下。但等东风起处,管教你灰飞烟灭,倾家荡产。”说完,又喝一口清水“哱”喷出去,宝剑直刺青天,低声喝道:“嚯!”
  然后再转向西面……
  鲁肃想,喔,看来召请天神天将要向四方通神呢。
  孔明遥对周瑜的中军大营,默诵道:“周郎啊周郎,亮自到江东以来,长江初次大战,代你指挥将士,一仗大获全胜,破曹军船尾炮三十尊;你夜探曹营,亮遣甘宁相救;你缺少狼牙十万,本军师亲赴敌营,草船借箭,助你用兵。然而你却恩将仇报:诱人犯法,借刀杀人,掘坑逮虎,屡屡欲害本军师。但等东风起,亮返回樊口山,与你战场相会!”
  孔明想,所受之气,今后要一一奉还。发泄完毕,口中又含了一中清水向前喷出去,把桃木剑朝西一指,对周瑜的营头愤愤地喝一声:“嚯!”
  接着移动身躯,转向南方,俯首向下一看,只见鲁肃正仰着头好奇地又聚精会神地对自己看着,好象想要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孔明凝视着这位宽厚大度的长者,恭敬备至,暗说道:“鲁子敬仁义忠厚,体察大局,与亮江夏一见如故。孙、刘联兵,全仗大夫倾心玉成。周瑜数次加害于亮,而未能得逞,亦然幸得鲁子敬悉力佑护。此恩此德,亮记记在心,日后必当厚报。”
  鲁肃盯着坛上的孔明看个不停,只见他的嘴巴在动,哪里知道他会有这么多名堂,更不知道孔明会在这个当口摆自己的功劳,暗中感激自己。
  孔明想,为人在世,首先要恩怨分明,善恶辩清,知恩报德,疾恶如仇,岂可是非混淆,做个糊涂人!
  借东风,是诸葛亮出师江东一个多月的最后归结。别人以为他在祝告四方,祈求上帝的相助。其实不然,他却是借了这座无人干扰的土坛,在此暂时弥留之际,对善恶恩怨作一个正确的评价。
  “通神”完毕,孔明放下净盂,执了桃木剑,开始步罡踏斗。孔明虽然不是真的道士,也从来没有学过这套东西。但是他生来聪明,再复杂的东西都能掌握,这种小玩艺儿根本不在话下,看看就会了。而且装得活龙活现,照样走出禹步来――所谓禹步,是大禹因治水多年,下肢受了风湿,走路发拐。而道士步罡踏斗就要学他这种走法。道教的祖师是老聃,与大禹毫无关系,为什么要走禹步?真有点莫名其妙。这就叫做迷信,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孔明一边走,一边在想,二十天之前,我交给主公一封锦囊,叫他今晚派赵云改扮渔舟到南屏江来接我。此时想必子龙早已来了。
  步罡踏斗之后,孔明把桃木剑往半桌上一放,双肘往桌上一撑,上身扑在桌上。
  鲁肃看了心想,这个动作我懂的,名为“伏台”,就是在等候天神天将的降临。
  孔明伏什么鬼的台,骗骗老实人,全是假的!只因他一向斯斯文文,从未象今天这样手舞足蹈过,所以时间一长,气也有点喘,借伏台为名,乘机休息一会。按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伏了二十分钟,突然“轰”地挺直身子,剑眉倒竖,俊目圆睁,面露杀气……
  鲁肃猛吃一惊:孔明向来非常和善,逢人遇事总是面带微笑,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杀气腾腾的形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见他左手端净盂,右手执了桃木剑,从七星坛上“噔噔噔噔”直冲下来……
  早已说过,有个眼开眼闭的小兵一直在眄着眼睛偷看。此人站在第二层东边第三个。见诸葛亮从坛上奔下来,到下面,拖起草拖鞋,踢里趿拉往南屏江边冲去。这小兵想,方才他还说天神天将是骑了马从南天门下来,到山顶上接脚的,怎么现在将改乘航船,从水路上来,所以他到江边去恭迎了。
  其实,孔明是去摸摸底,侦察一番:赵子龙的渔船来了没有?如果船已到此,我在坛上也就更加放心了。即使被周瑜看出破绽,我再逃走也不成问题。先生一口气奔到江边。虽然七星坛离江边半里路还到些,但山套弯弯曲曲,坛上坛下的小兵一点都看不到诸葛亮的动静;然而,七星坛上面的灯光却可以射到江边。
  孔明站定身子,举目对江面上环顾一望,只见白浪滔滔,夜幕沉沉,别说渔船没有一只,就是木板也难以找到一块,真可谓片板全无。两边江滩上的芦苇茂密,随着晚风摇摇摆摆。四周冷清清、静悄悄,杳无人影。只有风声、水声、浪声混杂在一起,响成一片。孔明不见渔船,心里有点着急了。心想,我在锦囊上宣得清清楚楚,而且旁边画了好多圈圈,意思就是叫主公切记切记,不能有一点疏虞。莫非东家搞错日子了,把今天十九当作十八了?啊呀,主公啊,你把日子一记错,我的脑袋就难保了!不过,诸葛亮毕竟是个沉着冷静的人,再翻过来一想,现在才初次登坛,离东风起还早,可能赵云还在路上,不一会就将到达。料想主公决不会在此生死攸关的时候耽误大事。于是,孔明在净盂里喝了一口冷水,向江面上猛地喷出去,用桃木剑朝对江使劲一戳,厉声一喝:“嚯!”
  看官要问,既然借东风是假的,诸葛亮在七星坛是为了避免被周瑜看出破绽,所以要做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那末,这里四顾无人,他还要“嚯”什么呢?须知,诸葛亮做事一向谨慎稳重,处处小心周到,尤其此番在三江用计,更要步步为营,小心在意。他想,俗话说,“家眼不见野眼见”,我以为四下无人,放松了戒备,倘或暗底里倒有人窥探我的动静呢?他们见我煞有介事地奔到江边,总以为我有所作为,结果毫无行动,就会生疑。一禀报周瑜,马上会引起他关于我从水路上遁逃的遐想。他若派兵把这里的各个江口都封锁住,这下我真的是死路一条了,赵子龙本领再大也没有用,这是在水里,由不得他冲杀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千里长堤,毁于蚁穴,这种事情往往会发生。我有“嚯”没“嚯”,譬如不“嚯”,反正不要什么功本的。
  孔明这一连串的动作做完,回上七星坛,把净盂和桃木剑放好,宣布初次登坛结束,大家可以休息一会了。
  孔明又回下坛来。小兵都上前见过军师。孔明问,方才你们都看我借东风了吗?
  怎么不看!凭你如何恐吓,偷看的人还是不止一个。我说书的无非是把那个眼开眼闭的小兵作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已。现在经先生这么并无恶意地一问,大家都很老实,纷纷答道,“我看的。”“我也窥了一窥。”……
  孔明问:“好看吗?”
  大家摇摇头,说,凭良心讲,这样的仗剑祭风一点都没啥好看。不知二次登坛可能有些变化?
  孔明说,二次登坛和方才一模一样,毫无变化。――说了有变化,你们要不死心的,等一下还是要看的,第三次还是要看,我逃起来就麻烦了。
  诸葛亮也明白,光靠恫吓是没有用的。越是不准他们看,他们就越要看一个彻底,因为好奇。那就让你们看一看初次登坛。你们把希望寄托得越大,看了以后也就越失望。我再告诉你们,二次,三次的登坛,与初次的情景完全一样,到后来,你们就会自觉自愿地不要看了。兵家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谚语道:“好曲子不唱三遍。”如此单调乏味的表演,看一遍已足够江中这些人的好奇心了。二次登坛时,即使还有个把人不时地偷看,但一看果然与初次的一般无二,早已厌烦了。第三次就肯定没有人看了。我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之大吉了。
  孔明又吩咐手下人,把净盂里的清水加满,准备第二次登坛。
  鲁肃走上前对孔明把手拱拱:“军师辛苦了。”
  “理所应当。”
  “回营歇息去吧。”
  “请。”
  两人出山套。马忠早在营前迎接。孔明就在马忠的营内稍事休息,与鲁肃谈谈说说。
  马忠私下里命手下将孔明初次登坛的详细情况去向都督回复。
  手下到大帐,将诸葛亮初次登坛前后情形绘声绘色地叙述了一遍:起初他在坛上四方通神,接着步罡踏斗,再伏了一会儿台,最后奔向江边喷水,片刻之后又回到坛上。现在正在马将军营中休息。
  大都督听完这番话,没有发现其中有什么可疑之事。心想,看来现在孔明不会到我这儿来了,要等到二次登坛完毕之后再会来吃素斋了。因此吩咐手下,继续打探,及时禀报。
  孔明在马忠营内休息半个时辰光景,方传令二次登坛。起身出营,往山套而去。鲁肃也起身相随。马忠把他们送到营前。
  五百小兵听得军师令下,早已各就各位站立妥当。这一次除了那个眼开眼闭的小兵还不甘心以外,基本上没有人再有兴趣偷看了。
  孔明仍旧老一套:先是四方祝告,接着步罡踏斗,最后伏台;伏了十分钟台后,端净盂,执木剑,直步下七星坛,拖了草拖鞋往江边而去。
  那个眼开眼闭的家伙见了心想:他又往江边去了?大概方才天神天将没有赶上航船,误点了,改乖下一班船,所以他又去接了,看来这次要来了,让我作好准备。――纯粹在胡思乱想。
  其实,孔明即使上一次就看到了赵子龙的渔船,这一次仍旧要奔进去的。他这是一条疲兵之计,好比是写文章的伏笔,第一次、第二次都是进去了一下就出来的,第三次进去后,大家以为他出来是不成问题的,同前两次一样,马上就会出来的。不料他这次进去之后就不出来了,上了赵云的渔舟一直朝樊口山去了。
  所以。这两进两出等于是一种麻醉剂,使所有的人都不提防他会不声不响地从那里溜掉,而且一下子还难以发觉。现在因为第一次没有看见赵云的船,第二次就更加非去不可了。
  孔明奔到江边一看,江面上依然空空如也,片板全无。这下孔明真的有点急了。心想,皇叔他绝不会拆我的烂污,到现在还不来,其中必有缘故。会不会是赵云在半路上遇上什么意外事情,耽搁了时间?好在还有近半夜天的时光,相信子龙智勇双全,不负我和皇叔之望,定能及时赶到的。孔明暗暗嘱咐自己:冷静些,不必急躁。他喝一口清水喷出去,宝剑对空一指,“嚯!”再回转身来。
  眼开眼闭的小兵下看,天神天将又没有接到。心想,这天神天将的脾气跟他诸葛亮倒颇有相似之处,就象刘备三顾茅庐一样,也要三请才肯来呢。
  孔明回到坛上,放下净盂、木剑,宣布二次登坛结束,大家休息一会。
  孔明与鲁肃出山套,到马忠营里。诸葛亮暗算思量道:东风要在辰时初刻起,我第三次登坛就要捱到卯时将完成时才开始。这样,在时间上正好衔接起来,旁人方才信以为真。现在时光还早呢,我再到大营里去喝一会酒,和周瑜见一次面,让他感到我“心头无事凉飕飕”,根本没有想要逃走的意图。所以孔明把发帚理好,戴上纶巾,穿好鹤氅,套上靴袜。
  鲁大夫一看,知道第三次登坛要相隔很长一段时间,便问:“军师哪里去?”
  “亮往都督营中一去。大夫可要同往?”
  “下官有些俗事,稍停再见。”
  其实鲁肃也看得乏味而厌倦,实在没啥看出来中,转念要去睡觉了。原以为借东风乃是千载难逢的奇事,少睡一夜觉,饱饱眼福。哪里想得到却只有这么几下子就守结了,真有点大失所望。而且第三次登坛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呢,没有这样的雅兴再等了。反正东风能否借到,只要抬着看看天好了。所以,等一下孔明逃走时,鲁子敬非便不知道,而且也不在场。
  周瑜已经得报:孔明二次登坛完毕,正向大营而来,便故意装得一无所知。直到孔明走进寝帐,见过礼之后,才吩咐手下把暖着的素斋端上来,杯箸放好。招呼道:“军师祭风辛苦了,请用酒。”
  “都督请。”
  “请问军师借风之事可有眉目否?”
  孔明想,虽然你早派人打探得一清二楚,但我只当你还不知道。孔明便把两次登坛的情形复述了遍:我四方祝告,上天表,召请天将;两度去往江边恭迎,皆未接到。想必定要三次登坛之后,天神天将才肯降临凡间。
  “那末,先生,何时能有东风?”
  “亮早就说过,需要三次登坛,召到天将之后,方能借得东风。”
  孔明嘴上在敷衍,心里在盘算:两次到江边都没有看到赵子龙的渔船。虽然我相信他是肯定会来的,但恐怕时间要晚了。东风一起,周瑜马上要派人到七星坛去杀我。他们见我不在坛上,必定立刻追往江边。因为西头的口子有马忠把守着,就象捏住了瓶口一样。如果到那时赵云的船还没有来,前有长江拦截,后有周瑜赶到,真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怎么办呢?我又无回天之力,可以叫东风推迟一点来的!即使那里子龙的船已经赶到,但我事先不知道它泊在哪里,我还是无法从死里逃生。当然,我这里发现东风要比周瑜营里早,但毕竟是有限的,早不了多少时间。他们大将的马来得快,不消一顿饭的工夫就可以赶到,我的性命仍然有危险。看来这条脱身计还得充实一点内容进去:要有一个人代替我在七星坛上伏台,让徐盛、丁奉瞎猫拖了死老鼠,把这个假诸葛亮一剑杀掉,然后提着脑袋去见周瑜;周郎让出不是我的首级,重新再命徐、丁二将来追。这样两个来回,可以牵制住他们不少时间。那里,赵云的船无论如何可以到了,我也可以从从容容上船而去了。就是说,在金蝉脱壳计中还要加一条缓兵之计,准备好一个替死鬼。本来我也打算要在七星坛上放一个替身的,但是绝对不要置他于死命的。现在因为赵云的船至今未到,情况有变,为了保险起见,只得让一个人受此不白之冤,做刀下之鬼了。
  那末,叫谁替死呢?找个小兵?不作兴的。虽然是个无名小兵卒,但他既未犯法造孽,又与我无仇无冤,怎能叫他做个屈死鬼呢?最好找一个与周瑜有点关系的人,此人一死,也好让周郎伤感一番。因为临江会时,他企图谋害我主刘皇叔,幸得关云长相随保驾,阴谋未遂。否则主公一死,三分天下付之东流,我诸葛亮与关、张弟兄不知要何等悲恸、沮丧呢!所以,也要让他自己体验体验这种痛苦的滋味。但是到哪里去觅这样的人呢?不可能的,只是空想而已。
  外面鼓敲五更。孔明想,今天正巧是冬至,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如果是夏至的话,天都亮了。但这替死鬼还没有物色好呢。
  唉,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巧事情。正在此时,一名卫兵进来禀报:“回大都督,外面来了一位相公,姓周名济,表字尚瑾,说是都督的胞弟,特来探望大都督的。”
  怎么,周瑜还有个弟弟叫周济?从来没有听说过嘛。的确,此事知者甚少。因为周瑜足智多谋,“雄姿英发”,是江东的一位小辈英雄,驰名疆场,有非凡的将才,所以名声大,人人皆知。而这位嫡亲兄弟却跟他毫无相似之处。外貌难看且不说,而且笨、钝、戆三字俱全。年纪已三十出头,一字不识――横划,文不能测字,武不会练功,什么事情都干不来,也不会干。一方面是先天不足,生来低能,愚昧无知,另一方面懒惰成性,好逸恶劳,无人管束。既不肯读书,又不肯学艺。尤其是阿哥二十四岁就被封为建威中郎将之后,权势显赫,门庭生辉,他更是依仗着哥哥的金字招牌,吃阿哥,穿阿哥,住阿哥,用阿哥,全部包在阿哥的身上。那里的社会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但是这位老弟实在不行,三百六十行样样不懂,难怪周瑜非但不给他任何官职,而且在外面连提都不愿提着他。看在父母的份上,养到他死算了。
  那末,周济今天怎么会来的呢?他是奉了阿嫂小乔之命,从柴桑都督府到三江口来探望阿哥的。小乔知道丈夫有咯血之症,经不起煎熬。现在大敌当前,千斤重担压在身上,肯定十分辛劳,不知身体如何。又明白自己是女流之辈,出门抛头露面诸多不便,故而叫阿叔代她去看看丈夫。哪里这一看代价就大了,一个脑袋看掉了,诸葛亮正在那里等着他呢!――那时交通不发达,如果是现在的话,周济就要坐直升飞机了。即使一般的火车、汽车、轮船也都有班次,可以选择时间的。那时的大帆船行起来是没早没晚,在时间上是没有保证的,所以弄到天亮前到达此地。
  周瑜虽然对这兄弟很头痛,但毕竟是同胞手足,既然已经来了,理所当然要接待他。便吩咐:“有请。”
  旁边的孔明纳闷起来了:周瑜还有个兄弟,这倒是第一次听说。怎么鲁子敬没有说起过这件事呢?想必是个大高而不妙,不成大器的庸碌之人吧。
  周济腾腾腾腾直达寝帐,到周瑜面前:“哥哥在上,小弟有礼。”唱了个喏。
  “贤弟少礼。坐了。”
  手下摆座位,添盅筷。周济坐定。
  周瑜问:“贤弟到此何事?”
  “小弟奉了嫂嫂之命,特来探望哥哥。”
  “愚兄尚好。贤弟请用酒。”
  周瑜知道自己的这位老弟胸无点墨,而且傻头傻脑,出言吐语粗俗不堪,一点不懂礼貌。诸葛亮坐在对面,听了要笑话的,连我阿哥的台都要被他坍光。还是让他喝酒吧,塞住了他这张嘴巴,可以太平一点。
  孔明早已看出,这种人不登大雅之堂,在旁暗暗好笑:原来周瑜有一位这样的宝贝兄弟,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呆傻无比,真是一个鲜明的对照。这种长相、眼神、动作、话音,一看就知道是个道道地地的傻瓜。很好,我正巧缺少一个替死鬼,请他充当这个角色倒是恰如其分。妙绝,妙绝!――周济哪里想得到,人还刚刚到,酒还未沾唇,脑袋已经被人看中了。
  那末,诸葛亮这个做法好象也不太合情合理呀!周瑜和你有仇隙,你应该找周瑜算帐,一人做事一人当嘛,何必要株连不相干的人呢。周济虽然是个傻瓜,可他从来没有得罪过你,是个不知生死的糊涂虫,叫他当一个替罪羊。这在仁义上恐怕有点过份了吧!
  孔明又想,这可不能说我的心肠硬了,要怪他来得不是时候,挑在大战前夕、登坛祭风的骨节眼上来,不是送死是什么呢?因为天一亮就要起东风了,东风一起,周瑜马上要升帐发令,杀过长江,火烧赤壁。此地无人照料这傻兄弟,肯定把他带在军中。周瑜一定以为,反正有许多人保护他这大都督,带个把兄弟在身边无碍大局。但是,你周瑜久战沙场,懂得如何应付战斗中种种突变的情况,这个傻里傻气的人懂什么?而且他又绝对不肯安安稳稳地留在船上观战的,一定会上岸东闯西逛地去看热闹。在这样混战的百万军中,聪明人尚且自身难保,他这种呆子不是被吓死,就是被乱刀乱枪劈死。到那时,大将都有各自的将令冲营夺阵自顾不暇,谁还想得到他?与其死在乱军之中,尸骨难收,倒不如让他太太平平死在七星坛上好,还可以为他收尸成殓。其实,这也是讲讲而已。孙、刘胜曹,日后成敌国,只要是周瑜的亲信心腹,诸葛亮都要叫他死的,有什么仁义可讲呢?何况是一个窝囊废!周济不来,小兵也要用的,哪里还顾得上这许多!因为杀人者毕竟还不是他,而是周瑜。周瑜不下这样的狠心,那江东的人一个都不会死。
  然而,这位公子也真象个定做的杀坯,吃也没有个吃相。喝了一口酒,就拚命地拣菜,眼睛象闪电,筷子象雨点,牙齿象磨盘,肚皮象篰筌,要塞得嘴巴裹裹囊囊,舌头无法转动,这才趸当咀嚼几下,然后涨粗了脖子咽下去。接着再来……要知道,今天桌上的菜是有界限的:这半边有荤有素,那半桌尽是素斋,特地为诸葛亮置办的。这老弟不管这些,立起身,捋起袖,满台飞,每个菜都要尝个遍。阿哥面前的菜吃遍了,就吃过河界去了。夹到嘴里,“素、素、素”还要嘀咕――满嘴的菜,亏得他还辨得出荤素,这个本事比他阿哥大,也是练出来的功夫――连吃了三样素菜,他觉得奇怪了:怎么那边都是素菜?这才发现对面还有一副杯筷。抬头一看,咦,一个道士嘛!你看看,偌大一个人坐在那里,来也这么久,要搛菜搛到面前才发现呢,是不是一副死坯模样!――心想,哥哥怎么跟道士交起朋友来了,还饮酒说话。问道:“哥哥,这位道长是哪一个?”
  周瑜听他询问得这样不确切,已经开始不耐烦了,当着诸葛亮的面又不便训责他。心想,你管你吃就是了,还查三问四干什么!面前这个人,别说你根本没有资格跟他讲话,连我都不在他的眼里。不过你把他当作道士,有失人家的体面,我倒不得不纠正一。“嗳,贤弟休得胡言!这位乃是诸葛孔明军师,卧龙先生。上前见过了。”
  周济虽然是饭桶,因为诸葛亮的名气实在大,他倒也有所听闻。现在阿哥这么一介绍,忽觉眼前发亮,忙不迭站起身来,恭敬道:“龙先生在上,周济有礼。”
  干脆叫龙先生了。他觉得什么诸葛先生,孔明军师,说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都太复杂,讲不清楚,还是叫龙先生爽快,好讲,好记。
  孔明也起身回了一礼:“我道是谁,原来尚瑾兄。亮还礼了。”
  周瑜对兄弟看看:今天有我坐在这里,他不敢怠慢,照样称你一声尚瑾兄呢。
  周瑜啊,你又弄错了!这宝贝兄弟哪能受他这声称呼呢?诸葛亮叫他一声兄,他就凶(兄)多吉少,性命难保了。
  选定了替死鬼,孔明心稍安。见时间已差不多了,便起身告辞:“都督,亮三次登坛去了。再见!”
  周瑜没有把诸葛亮的话仔细辨辨味道。孔明第一次走的时候,说“回来再见”,现在这“回来”两字未用,意味着此去不复返了,与你周瑜要在战场再见。都督因为兄弟在旁打岔,在动别的脑筋,所以根本没有注意。随口应了一声:“先生再见。”
  孔明往外走。周瑜站起身来,把兄弟的一拉:“贤弟,里边请。”
  两人进了内帐,在床沿上坐定。周瑜便对周济说:“贤弟,愚兄破曹欲用火攻,怎奈缺少东风。孔明言道,他能呼风唤雨。今在南屏山套之中建造七星坛一座,向上苍乞借东风三天。倘然借不到东风,殆误军机,愚兄便要将他问斩。若能借到东风,更要将他翦除。然而,此人老谋深算,只怕被他逃遁了。贤弟跟他前去,将他紧紧看守,观察动静。”
  周瑜真是聪明,想得出叫这傻兄弟去看住诸葛亮。也不想想,周济连自己的脑袋都看不牢,怎么能看住别人?岂不是小鸡交给了黄鼠狼。
  周瑜以为,孔明善于笼络人心,自从到此三江,经过与曹兵的两次水战以及多方面的接触,许多文武对他都有好感,对他的处境也颇感同情。我叫他们去监视,也许他们会卖交情放了他。只有交托给自己的新兄弟最可靠,他俩素不相识,也没有什么交情可讲,绝不会平白无故地放走他。
  周济听阿哥这么一讲,站起身来就往外跑。心想,这位龙先生的本事这么大,能够呼风唤雨。我呢,什么本事也没有,样样都要靠阿哥。尽管阿哥对我不错,吃用应有尽有,随心所欲。可就有那么一班朋友,老是要取笑我,骂我是饭桶,老面皮,吃粮不管事。所以,我一直想学一手看家本领,叫他们不敢再蔑视我。可是,学什么呢?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不合我的意。读书吧,脑子不灵;学手艺,太低下;做生意,太麻烦……只有吃吃喝喝才是我最擅长的行当。今天机会来了:这位龙先生会呼风唤雨,倒不如就拜他为师。学会了这套本领,我可吃香了,人家要点风,要点雨,都得来求我呢!不过要是龙先生不肯收我这个徒弟呢?给他点钱?不行,这种本事是出了钱也买不到的,人家才不在乎呢。那末,我也要给他一样出了钱买不到的东西。给什么呢?――给颈上的六斤四两,出了钱无处买的东西。周济一想,有了。方才阿哥说,龙先生借不到风要杀,借得到更要杀,反正都要杀。这事龙先生肯定不会知道的。让我给他说穿了,等于救他一条性命,他一定会谢我救命之恩。然后我再拜他为师,他就情面难却,不收也得收了。――你看,象不象死坯!阿哥叫他去监视,他倒去拜师了。――周济打定主意,泼开两腿,追出营去。
  孔明本来走路是四平八稳的,现在心头有计,故意走得更慢,而且知道这傻瓜一定要追上来的。因此在边走边想:方才我向周瑜告辞时,他心不在焉,若有所思;我刚往外走,他就拉了兄弟往内帐去,分明是讲我借东风的事,面授机宜。而这种傻瓜是最喜欢看热闹的,你不叫他来,他也会自己来的。所以,先生细步慢走地等着他。
  周济很快就追上了,连声高喊:“龙先生慢走,周济来了!”
  孔明站定身子,等他到来。问道:“尚瑾兄到来何事?”
  “龙先生,你可是前去登坛借风哪?”
  “正是。”
  “你可知道,借不到东风,我家哥哥便要吹你的脑瓜!”
  孔明想,这哪里会不知道。他派马忠守在山套口,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满不在乎地说:“这令如山,那是当然。”
  “那末,借到了东风又怎样,你可知道么?”
  孔明想,借到了东风,周瑜更要杀我,这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否则也不必把七星坛设在那个地方,就为逃跑方便起见。但这些话是不能对他讲的,便道:“借得东风,一桩大功。”
  “呸!什么大功!借到东风,我家哥哥也要将你杀的!”
  孔明不防他直截了当地说穿这件事,心头一愣:周瑜如此心狠手辣,这傻兄弟却又这般憨厚诚实,一得到消息,特此来通风报信。奇哉。孔明故意装得大吃一惊:“尚瑾兄,此话当真?”
  “哥哥亲口对我言讲。龙先生,你要当心了!”
  “是是是。足见尚瑾兄仁义之至,亮感恩非浅。”
  周济一看,是吧?我知道他一定非常感激我的。那末趁热打铁,马上拜师,保险他不会拒绝。“龙先生,你真能呼风唤雨么?”
  “亮非但可以呼风唤雨,还能移山倒海。”
  “那末先生,我要拜你为师,你无论如何要收留我的。”
  孔明暗暗发笑:原来你的用意在此!真没有想到,傻瓜也会来这么一套。唯恐我不收,先送一点好处给我。什么本事都学不会的废物,这拍马奉承、请客送礼套功夫却是耳濡目染,无师自通的了。好吧,其他学生我一概不收,你这位门生我特别看得中。本则我的说话你还不一定听,成了师生之后,我叫你长,你不敢短,我叫死,你活不成。孔明哈哈一笑,道:“尚瑾兄要学呼风唤雨之术,亮哪有不收之理。”
  周济心想,这个办法果真灵验,这毫不犹豫就允承了。连忙双膝跪下:“恩师大人在上,门生周济拜见。”着着实实磕了四个响头。
  “贤契请起。”
  “谢恩师大人。”
  孔明说,你要学呼风唤雨,必须十分细心,一切都要听我教导,稍有一点差错,就学不会这套本领。
  周济说,恩师放心,我明白的,天地君亲师,老师同父亲一样的,我一切都听你的说话。
  “既然如此,贤契请了。”
  “恩师大人请。”
  师徒双双往南屏山套而去。
  孔明的第三次登坛,我暂且按下不说。先讲周瑜。大都督差走兄弟之后,从内帐回到寝帐,吩咐手下把残肴收拾掉。心想,孔明讲的,他三次登坛完毕,就可以借到东风了,此话不知是真是假。倘然确有东风,那也应该来临了。为了火攻曹操,周郎迫切需要东风。故而急忙吩咐手下:“来,去往营外观看,乃是什么风。”
  小兵飞步流星奔出大营,到江边看了看。回进寝帐复命,“回都督:西北风。”
  “再去观看。”
  小兵又去跑了一趟。回来报禀:“回虎驾,还是西北风。”
  “再去看来。”
  小兵想,说着风,就扯篷,说要就要,也未免太心急了。孔明军师刚刚第三次登坛,哪里会马上就有东风呢?东风要来的话,总归能够看到的,反正有三天三夜呢,稍微迟一点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叫我左一趟,右一趟地跑,不是一点点路啊,好远一段呢,腿都要跑折的。但是不敢违抗命令。再次跑到江边一看,还是西北风。他干脆不回去了,就在江边等风。他想,等转了东南风再去回复,否则仍旧要再跑出来看的。于是,他就在江边一棵大树的树根上坐了下来,面朝东南,背靠大树,西北风被树身挡住了,倒也不觉得怎么冷。年轻人,血气旺,大半夜未合上眼,早就疲惫不堪了,人才坐定,瞌睡就来了。说他睡着,两只耳朵竖着听声音;说他醒着,鼻子里已发出了呼呼的打鼾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东方渐渐地露出了一线晨曦,大营里仍是漆黑一片。
  此时,三江口关心东风的人不是周瑜一个,水、陆、粮三座大营上的文官武将战士将都在观看风向。西山江中大船上的黄盖,坐在船头的皮榻上,撩着银须,观看自己这面“黄”字大旗。只见旗帜往自己这边飘,说明还是西北风。水路上的先锋将甘宁,昨天得到都督的命令,叫他严密监视二蔡。所以,从昨天傍晚开始就一直陪着两个小奸喝酒。喝到半夜,把这两个家伙灌得烂醉如泥,这才叫四个心腹严加看守,自己去躺了一会。现在刚刚起床,甘宁又在陪他们喝酒了。兴霸一边喝酒,一边吩咐小兵:“出外观看,什么风向。”
  二蔡觉得奇怪,问道:“甘大哥,问风向干吗呀?”
  甘宁想,干吗?东风一起就叫你们的两颗脑袋搬家!但嘴上掩饰道:“没有什么。二位贤弟只管用酒。”
  两个小奸昨晚的酒还没有醒呢,只觉得头昏脑胀,如入云里雾里似的,加上与甘宁是结拜弟兄,所以毫不疑心。只管把酒往嘴巴里倒。
  周瑜在寝帐里等回音,许久不见那个小兵回来报信。心想,怎么看风看得风筝断线,一去不复返了?正要再派人出去,外面一声痰嗽,鲁肃走了进来。“都督,下官有礼了。”
  “子敬,你一路而来,可知是什么风哪?”
  “西北风。”
  “尔看孔明借风可能成功么?”
  “都督放心。下官看来,一定成功。”
  “怎见得?”
  “一来是,孔明说话从不落空;二来是,西山顶上茅屋之中来了许多著名隐士,凤雏先生亦未离去。下官问他们到此何事,他们言道,特来观看赤壁火攻。下官又说,既然如此,孔明军师定能借得东风。庞士元先生言道,一定成功。”
  周瑜想,前番曾听说有一批人居住在西山茅屋里,怎么还没有走?这些隐林高士路远迢迢闻风而至,看来孔明借风决不会是虚诳之言,确有十分的把握。别的人我不太了解,庞统这个人说的话我是相信的。如果诸葛亮借不到东风,他又何苦过江白白地献连环计呢?!由此可见,孔明有此呼风唤雨的能耐,他们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才在那里满腹期望地等着看火烧。那末,东风怎么还不来呢?
  忽听外面铠甲锵锵,走进来两员大将:周瑜的心腹护卫,左护卫徐盛,右护卫丁奉。两将上前参见都督。周瑜即命他们去大帐之外,观看东风可曾来到。
  两将出寝帐,穿过大帐。在中军帐口,停着一辆大车子,车上竖着一根斗口粗的旗杆,旗杆上一面主帅的司命大纛高飘,上绣“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水陆兵马大都督,理内外事”,中间一个圆台面大小的“周”。徐、丁二人抬头一望,只见旗帜向后营那边飘去,是西北风。他们也不进去回禀,只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大旗的动向,看它什么时候转向对江方向飘,再去回复都督。
  天色将晓,大风转向已到骨节眼上,周瑜盼风心切,一连派了几个兵将,都无回音。心想,这些人都是些没有脑子的家伙,也不先回来告禀一声,让我在这里等得心急。因此,又唤道:“来,与我出外观看,什么风。”
  恰恰不巧,被叫到的这个小兵一向不辨东南西北,叫他去观风向更是搞不清了。但又不敢老实讲,只怕被大都督责骂,只得应喏。一边心里还在想,反正江边人多得很,我不辨方向,只要去问别人好了,人家总会告诉我的。他一气冲出营帐,奔到江边停步。这家伙既笨又懒,依仗着自己是都督的侍从,问讯也没个客气的称呼,也不肯好好地问,昂起了头,拉直了嗓门,冲着江边乱嚷,谁听见,就算问谁。“喂!我的哥,现在什么风?”
  江边确是聚集了不少小兵,有的是奉了大将之命在此观风向,有的是巡哨到此听风声。听得这一声乱叫,心想,哪个不知风向的傻瓜,生了眼睛不看,长了耳朵不听?什么风还用问别人吗?大家对他看,知道他不辨方向,故意和他开起玩笑来了:“我的哥,现在东西风。”
  这家伙虽然不辨东西,但也知道东西风是没有的。斥道:“别胡扯!”
  “那末南北风。”
  “混蛋!”
  “喂!我的哥,到底是什么风啊?”
  那个打瞌睡的小兵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问风向,仔细一辨声音,已经认出他也是都督身边的差役。心想,那一定是都督等得心急,又派他出来看了。这位老兄是不识东南西北的,所以在哇喇哇喇地叫。其实你也不用问的,当然是西北风罗。否则我早就回营禀报了。此时正在开始转风。这家伙睡意朦胧,自以为是,眼睛也不睁开,嘴里却喊道:“西北风!”
  “噢!知道罗。”边说,边转身往营里跑去。
  哪知话音刚落,劈面风席地而来。此时正是辰时初刻,西北风顿时转东南风。一阵狂风卷起,江边的那些大树的树枝“哗”地往西北方倒过去。江中的浪头本来是往这边打的,现在都向江心推去,两排波涛相撞,“轰通!晃当!”激起丈余高的水柱。落下的江水把江边的船只打得碰来撞去,乒乒乓乓响个不息。陆营外围的一些没有钉牢的马棚篷帐,被一阵骤来的东南风鼓得足足囊囊,一吃风立即膨了起来,木桩也拔了起来,象一只大风筝似地顺着风向飘了出去;这时候,战马一受惊便四散奔跑,四处嘶鸣。小兵连忙抓篷帐,钉竿子,带马匹,打马桩……一时碌乱纷纷,就象苍蝇没了头一样地乱哄哄。营头上所有的大小旗幡全都掉了个方向,行为表现赤壁那边“啪……”飘去……
  那打瞌睡的小兵被这一阵紧一阵的风吹得睡意全无,睁大双目对四周一看,一切东西都向西北飘,不由得大吃一惊:啊呀,不对了,转风了,东风来了!只见那个问讯的弟兄相去还不算远,他连忙高喊一声:“我的哥,东南风!”
  “知道罗!”
  他三蹿两跳,高喊着直奔寝帐:“报禀大都督!”
  “什么风?”
  他也不分个先后,没头没脑地回复道:“西北――东南风。”
  “叱!大胆匹夫,竟敢戏弄本督!”
  “这……小的不敢!小的该死!”
  其实他是想讲,先是西北风,后是东南风。只因他走路太急,气还未喘定,说话就接二连三没有停顿了,说成了西北东南风。被周瑜这么一声“叱”,吓得他魂不附体,浑身哆嗦,哪里还有申辩的胆量和能耐,只是一个劲地叫着“叫的该死”。
  周瑜愤怒之极,手搭剑柄,要将他挥为两段。就在此时,徐、丁二将来了。他们在营里观察风向,虽然也及时地发觉了转向,但由于营内的风向流动毕竟不比江边空旷之地来得迅速,所以比那个小兵回复得略微迟些。两个人四只眼睛盯着周瑜的大旗。忽见一阵狂风吹来,把大旗缠在木杆上;须臾,风停了,旗帜垂了下来;接着,大旗转了个方向,往对江那边“啪……”张得笔挺。徐盛一看:“丁将军,你看,东风已起!”
  “不错,快去禀报大都督。”
  两将赶到寝帐,正是周瑜手执青锋,欲将小兵斩首的时候。二人忙上前禀道:“回禀都督,东风已起。”
  周瑜听到这句话,心头之火方才稍有平息。一声呵斥道:“滚下了。”
  这小兵总算脑袋没有丢掉。
  都督将两袖一掂,起手往桌角上一按,头向下低倒。此时周瑜的心情极其矛盾,他是既盼东风早些到,又怕东风真的来。盼东风是为了火攻破曹,保住江东已有十分把握;怕东风是因为杀诸葛亮已无据可凭,但又更加非杀不可。他想,此人计谋高深,人不可测,更兼能借天之力,神通广大到如此地步,以后他助刘备争夺江山,麾师江东,暗中天神天将相辅,我们江东哪个是他的对手?所以都督低头不语。
  鲁肃在旁兴高采烈,暗暗得意:好极了,军师果然借到东风。江东无忧,万民幸甚,皆出于孔明之手。快命人去把他请下七星坛来。好在东风要刮三天三夜呢,应该摆一桌庆功喜酒,好好地谢谢他,并预祝赤壁破曹旗开得胜,这个功劳是大得无法再大了。哎,怎么都督垂头丧气,默默无言,反而不高兴了呢?
  周瑜沉默了片刻之后,缓缓地抬起头来,然后命心腹到内帐令架上去拔一支令箭来。
  鲁大夫一听,心想,哎呀,都督,你也太心急了呀!东风刚起,你就这么贸然发令啦?军师神算,你应当与他好好商议一下,写好密札,然后起鼓升帐,点将发兵。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恶战哪,令箭不是一支二支,条条令箭都要考虑得缜密细致。就这么一条成得了什么事呢?倒把孔明军师丢在脑后,让他在七星坛上吹风。大概你高兴过头,有点昏昏然,晕头转向了吧?
  老实人总是往好的地方想,这一下又弄错了!其实,打曹操的令箭怎么会发得这么快呢。你家大都督的宗旨是:先杀孔明,水涸鱼死,刘备好景不长,指日自灭;后破曹兵,生擒曹操,天下归心,孙权可称霸四海。一举双得。周瑜接过令箭,依近就近,对徐盛、丁奉看了一看:“徐、丁二将听令。”
  徐盛、丁奉暗暗庆幸:哈哈!到底做了都督的护卫占便宜,近水搂台先得月,这么大的一个作战方案,破百万曹兵能够接头令,打头阵,立头功,真是脸上贴金。两人顿时精神百倍,毅然昂首挺胸跨上一步,响亮地应道:“徐盛在!”
  “丁奉有!”
  “将令一支,带兵五百。”
  徐、丁二将一愣:怎么,打头阵只带五百兵?去对付百万曹兵未免太微不足道了吧!是的,用五百兵去攻打曹操是太少了,但杀诸葛亮却尽足够矣。
  “分水陆两路。”赤壁破曹也不过水陆并进,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诸葛亮,周瑜把它看作面临大敌,同破百万曹兵一样,也要分兵而进,说道:“去至南屏山,上得七星坛,将诸葛亮结果性命,提他的首级来见本督。”
  “啊!”鲁肃一听,气得脸色发白,眼珠发直,从纱帽翅抖起,直抖到袍角为止。然后又眼注视着周瑜:没有东风,你急得要死觅活。诸葛亮煞费苦心,为我们借到了东风,你非但不谢他,反而还要派人去杀他,你天良何在?!几次三番陷害未遂,他一直任劳任怨,还不是为了同破曹操,共建基业吗?鲁大夫回过头来,一手撩须,一手以驾官指头指着徐、丁二将。意思是,你们如果还有一点人性的话,这支令箭是无论如何不能接的!
  好坏人人都懂。徐盛、丁奉两人方才喜气洋洋准备接头令呢,现在顿时变成了一对木头人,你对我看看,我对你望望:搞了半天不是叫我们去打曹操,而是去杀孔明,这种令箭怎么可以接呢?岂不要被天下人唾骂!尽管大都督过去曾与诸葛亮有嫌隙,但此番孔明帮我们借到了东风,再大的怨仇也可以一笔勾销了。
  还是让我们出面给孔明讲讲情吧。徐盛开口道:“请问都督,诸葛军师身犯何罪?”
  “不必多问,听从将令!”
  “大都督,纵然诸葛军师犯下了弥天大罪,看在他今天借到东风这桩特大功劳的份上,让他将功赎罪吧!要是这功劳还不够的话,小将们愿把过去多年来立下的汗马功劳统统加进去。倘若还不够的话……”这怎么说呢?“那,那就只好先欠一欠。”――倒象买东西似的,还可以欠帐呢!――“待等赤壁破曹之后,再把咱们在这一仗中的功劳抵进去。”――就象赚到了钱,马上还清债务一样。――“请大都督看在小将们的份上,饶了诸葛先生吧!”
  鲁肃听了这几话,怒气平了三分。心想,讨情讨到这种程度,还要怎么样呢?再对周瑜看看:听见了没有?你的主张别说他们不赞成,就是吴侯也不会同意的。枉为都督,毫无仁义之心,蛮不讲理,哪里比得上你的部下那样通情达理!因此道:“把下官的功劳也一并加进去!”――这下本钱大了,谅必赎一脑袋没有问题了。
  不料今天的周瑜对孔明已到了不得不杀的地步了,你们越是讨情,他要杀孔明也就显得越迫切。他想,鲁肃是我多年的至交,一向深相契合,如今却老是追随着孔明而与我悖逆。这倒不去说他,因为诸葛亮是他去请来的,他绝对不肯得罪孔明。令人痛心的是,我手下的那班文武也不分敌我,也都对孔明深有好感。此番他一借到东风,肯定有人对孔明愈加敬崇备至,佩服得五体投地,心都被他收去了。徐盛、丁奉是我的心腹护卫,现在居然敢于不接我的将令,却如此赤胆忠心,言恳词切地为诸葛亮求情,那还了得!今后我与孔明在战场上对阵,他只要对我这边一招羽扇,嘴巴歪一歪,我的大将散的散,降的降,还能作战吗?这个敌人何等危险!所以周瑜更恼怒,脸色铁青,楞眉暴目,厉声斥道:“叱!大胆匹夫,竟敢违抗本督将令!若不将诸葛亮首级拿下,休得来见本督!”说罢,气咻咻将令箭往下唰地一丢,起身就往内帐拂袖而去。
  鲁肃连忙提袍跟到内帐。“都督,军师向上苍借到东风,其功非小。理应将他迎下坛来,设宴庆贺。怎奈反要将他斩首?看在下官份上,把将令收回了吧!”
  周瑜对他看看:事情都坏在你这踱头身上。若无你在中间阻挠,十个孔明都被我杀掉了。今天是最后一次机会,放他回去,后患无穷。不是我周瑜与他有什么个人冤仇,我是为了江东的太平,无论如何不能让他留在人世间。大都督对鲁肃也满腹怨愤。朝他白了一眼,袍袖一掂:“休得多言,与我退了出去!”
  不防遭到如此训责,这下好人发鲠劲了。心想,好,你忠言逆耳!我也不来向你磕头求拜。我去把徐、丁二将叫住:不要去,偏偏不去!大都督降罪,由我承当;把令箭给我好了。要杀诸葛亮,先杀我鲁某人。你倒杀杀看!你敢在大帐上当众宣布我罪状吗?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你对,大家都帮我讲话。哪怕和你扭架到南徐,在吴侯面前评理,我也不怕你的!
  鲁肃脚一跺,须髯一甩,返身回到寝帐。一看,啊呀!踱头身子僵住,两行热泪。原来徐盛、丁奉已经接令而去了。
  正是:哭断肝肠全为义,恨绝肺腑只缘情。
  欲知孔明生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