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自诸葛亮死了以后,故事就变得非常简单,大概是因为作者寄托自己政治理念的明君贤相都化作尘土了,写起来也就索然无味。其实这段历史还是蛮精彩的。不过乱世才出英雄,魏蜀吴三国内部相对平稳以后,却出现了一大批养尊处优的白痴或者恶棍,看了让人起急,更让人恶心。咱们就先从恶棍轮流当道的吴国开始说起吧。
孙权去世的时候,把儿子托付给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历史将证明孙权老眼昏花,找来的全是一票禽兽。首先是孙弘,他和诸葛恪素来不睦,孙权尸体还没有凉,就打算发动政变,干掉诸葛恪。可惜阴谋败露,自己先掉了脑袋。
其次是诸葛恪,他仗着老子诸葛瑾的威名,又带领丁奉等人打败了魏军,威信呈直线上升,这个得意啊,脑子一热,想要北伐中原。世传诸葛亮两篇《出师表》,第二篇(《后出师表》),史学界对其真实性一直存疑,有一派认为就是诸葛恪为了给自己北伐编理由和造舆论,而故意伪造的。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他终于不顾众人的反对,领兵包围了合肥新城。
一连几个月,城池都不能攻克,士卒疲劳,加上大热天喝水不干净,腹泻和脚气诸病齐犯,死亡无数。各营军官来报说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攻,诸葛恪认为他们是在故意搪塞,拔剑就要砍人,结果谁都不敢再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了。诸葛恪这种家伙,越是失败,就越是脾气大,还迁怒他人。将军朱异说了几句怪话,立刻就被解职;都尉蔡林苦劝他不听,干脆投降魏国去了。魏国从蔡林这里得到吴军的真实情报,大喜过望,立刻派发救兵。诸葛恪被迫后撤。
本来这样已经很丢脸了,诸葛恪还嫌自己名声臭得不够快。一路上伤兵哀号,他竟然和没看见一样,神情坦然自若。离开合肥,他先去长江上某小岛住了一个月避暑,又计划在浔阳置办田产。朝廷屡次发诏,催着回师,他才缓缓而退。这样的怡然自得,仿佛费祎。
回到建业,他还没完没了。先是责骂中书令孙嘿:“你们怎么敢草拟诏书,反复给我下退兵命令?!”又把各衙门的官员来个大换血,皇帝的禁卫部队,也全都换上自己的亲信。然后整备粮草,打算再度北伐。
这一来,大家可全都急了。第三个禽兽孙峻因此登场。孙峻和吴主孙亮合谋,打算趁请诸葛恪吃饭的机会,把他宰了拉倒。散骑常侍张约、朱恩了解到部分内情,悄悄透露给诸葛恪。诸葛恪才走到宴会厅门口得到的消息,掉头就准备离开,正巧撞上太常滕胤。滕胤是不知道这个阴谋的,可是间接当了帮凶,他对诸葛恪说:“你大老远回来,没有拜见皇帝。今天皇帝开宴会请你,你都走到这里了怎么能退出呢?身体不舒服吗?多坚持一会儿吧。”诸葛恪也没主意,心说我怕谁啊,多坚持一会儿就多坚持一会儿吧。结果这一坚持,坚持掉了他的小命。
孙峻一不作二不休,把诸葛一门全都宰了。诸葛恪的弟弟、公安督诸葛融是个花花公子,还不如他哥哥呢,一听说朝廷派兵来捉他,彷徨无计,连逃跑都不敢。最终吴兵围住公安,他服毒自尽了事。可叹虎父生了两个犬子!
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这一支远房亲戚中华三国联盟之三国志黄巾风云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这一支远房亲戚本来就没什么号召力,加上他本人刻薄寡恩,虽然因为主谋宰了诸葛恪而执掌了政权,却仍然威信不足。为了权力稳固,他一方面拉住太常滕胤,一方面大开杀戒,靠下刀子狠来让大家都怕他。杀人不怕,你自己倒立身正一点啊。这小子可不,骄横跋扈,甚至淫乱宫帏,还和公主孙鲁班(孙权步夫人生两女,老大叫鲁班,字大虎,老二叫鲁育,字小虎——多么诡异的名字!)私通。将军孙仪等想要搞政变谋杀他,结果反而掉了脑袋。这一大案害死了许多人,包括鲁班的妹妹鲁育。
照孙峻这个样子,又是第二个诸葛恪,可叹他命太好,才三十八岁就病死了,把诸葛恪的命运转嫁给了堂弟孙綝。
孙綝时年二十八岁,比孙峻更加没有威望,但是更加骄横残暴。骠骑将军吕据听说这个小子掌握了国家大权,怒不可遏,联络滕胤,共讨孙綝。孙綝还想象老哥一样拉拢滕胤,一方面派文钦、刘纂、唐咨等领兵攻击吕据,一方面封滕胤大司马,让他镇守武昌,攻击叛军。滕胤不知道怎么脑袋一昏,不但不接受孙綝的命令,反而宰了被派来劝他的左将军华融和中书丞丁晏,公然勒兵对抗。当天晚上,有人劝滕胤攻击皇宫苍龙门,说各军士兵一定会离开孙綝投奔大人您的——他孙綝算什么东西!滕胤神色自若(又一个“从容”的傻瓜),拒不听从。他向手下士兵宣布:“吕据将军已经离京城很近啦,他一来咱们就总攻。”士兵们意气风发。可是左等吕据不来,右等吕据不来(早就兵败自杀了),等到天亮,等来了孙綝的大兵。于是滕胤战死,家族被全部砍光。这是孙权的最后一个托孤重臣——除去孙峻,全都不得好死,而孙峻的下场,要落实在孙綝头上。
孙綝除掉了所有政敌,大权独揽,这个威风啊。正赶上吴主孙亮终于成人了,开始亲问政事,孙綝就让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负责苍龙门的警戒,另外三个弟弟——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和长水校尉孙闿各自领兵,控制住了京城。孙亮小时候是很机灵的,就和诸葛恪小时候一样,可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时气愤,轻举妄动,和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密谋诛杀孙綝。事情败露,党羽全部被杀,吴国的第二任皇帝孙亮,竟然就遭到被废的命运。
孙綝拥立琅琊王孙休。孙休比起孙亮来稍微谨慎一点,他先屈与委蛇,然后和左将军张布、老将丁奉等突然发动政变,擒住了孙綝。孙綝这下子威风扫地,只知道磕头请求免死,一副熊样。他哀告说:“留我一条活路吧,我愿意被流放到交州(今广东,当时是蛮荒边地)去。”孙休反问:“你当初为什么不流放吕据、滕胤,而要杀了他们呢?!”孙綝还存着一线希望:“那么,把我降格当奴隶也行啊。”孙休还是老一套:“你当初为什么不让吕据、滕胤留下命当奴隶呢?!”
于是孙綝被杀,死时才二十八岁。孙休还让人刨了孙峻的坟,并且耻于与此二人同宗,下诏称他们为“故峻”、“故綝”,不让他们再姓孙。孙休此举,大快人心,可是接着,以濮阳兴为丞相,和左将军张布共执吴政——对于这次人事安排,史书上只写了四个字:“邦内失望”……
魏蜀吴三国的状况截然不同。吴国是执政、皇帝来回换,死了一茬又一茬。蜀汉相对稳定,执政轮换,皇帝刘禅岿然不动,宠用宦官黄皓等,整天就知道在后宫嬉乐。魏国是司马家族坚如磐石,皇帝废了一个又一个,造反的人马一拨又一拨,就是没人能够动摇他们的根本。
就在诸葛恪完蛋的第二年,司马师杀中书令李丰和太常夏侯玄。这两个人在当时名望很高,也多少有点实干能力,因为以前和曹爽走得太近,所以一直心存疑惧,得机会就密谋造司马氏的反。司马师可不是诸葛恪,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先下手为强。因为这次事件牵涉到了皇室,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司马师干脆废了魏主曹芳,改立曹丕的另外一个孙子曹髦为帝。
杨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等人实在受不了司马氏的专权了,在寿春起兵反叛。可是这两个人的本事,连三国初期的二流将领都比不上,司马师大兵开到,立刻土崩瓦解。毌丘俭战死,文钦和儿子文鸯去投降了东吴。司马师改派诸葛诞镇守寿春——这是他一生中最错误的人事安排。
当年,司马师就病死了,享年四十六岁。司马昭接替了老哥的所有权力。司马氏这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狠,老奸巨猾,百代不遇——也是曹家倒楣,栽到他们手里了。到了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也就是孙綝被杀的前一年,司马昭召诸葛诞入朝,诸葛诞不但不听,反而和他的前任一样,起兵造反,并且向吴称臣。老哥留下的脓疮,要兄弟来医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