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之——晁盖选的接班人不是宋江









  和宋公明哥哥分手以后,我一个人回到小寨。那个养伤的弟兄早请到了史大郎、花和尚、白花蛇、跳涧虎等一干老朋友,大家做了一个欢喜的宴席,正等我归来。
  和一般性情中人相处,真的别有一番畅快舒爽。酒一直喝到半夜,史大郎吃得半醉了,不断地问花和尚:“哥哥你说说,宋公明哥哥这般义气的好汉,为何天王偏不叫做山寨之主,冷了兄弟的心啊!!“鲁提辖究竟是官场上的,并不和他扯些闲话,每次他来纠缠,只管拿酒去应对。倒是陈达、杨春两个有点按捺不住,要接话茬。为防他们酒后说些鲁莽话,我率先提议散席。
  送走了众家兄弟,我一个人坐在灯前,脑子里想的却是九纹龙的那个问题。实际上我是有答案在心里的。
  要顺理成章地做接班人,光有民心还不够,还要解决是如何管理好你自己的上级的问题。他满意了,认可了,一切才有机会。这是关系存亡兴衰的大问题。
  凡大问题,必有简单而直接的答案,这个也不例外。其实,基本原则只有三个:
  1.先为人后立事;
  2.立事不居功;
  3.有功常有求。
  宋哥哥在处理和自己的直接领导的关系上并非无懈可击。他有三个失误:
  失误之一是立事多于做人。不是说做下属就不需要干事情,恰恰相反,下属必须要做好分内事,这是最基本的,否则下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奥妙在于做事情的同时,注意言行,多沟通、多汇报,谦虚谨慎,给上级一个良好的印象,越是做重要工作的时候,越需要这样去把握。作为一个下属,要十分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平时不沟通、不请示、不联络,事情结束了把结果一报了事。
  很多人常常觉得,我自己会做事情,能把事情做好,我平时理你做什么,只要把事情做漂亮了,给了你一个好结果就行了。其实不然,上级处在自己那个位置上,他一需要了解事情的进展,施加自己的影响;二需要你的认可和忠诚。这两点决定了下属不但要把事情做好,还要把沟通做好。身为一个下属,不光要给结果,还要给感觉。所以作为一个下属,做事就是做人,成功的下属要把做事当成做人。宋哥哥自上梁山以来,领兵带队四处征讨,屡立战功,每次都是打了胜仗吹吹打打班师回山寨来,这属于典型的只给结果,不给感觉。缺少的是过程中向天王的沟通和汇报,天王产生了置身事外、无法参与和不被认可的感觉,宋哥哥的功劳越大,天王的这种感觉就越强。于是在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裂痕也就逐渐产生了。
  失误之二是宋哥哥过分专注于立功。做事情当然为的就是成功,但是,这个成功是不可全部作为个人功劳的。下属的职责是把事情做好,同时在成功的过程中给上级搭建平台,让上级也有功。而且常常是要多多把功劳归于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此举有三个好处:一是把自己的光荣和上级的光荣联系起来,你越好人家越好,就没人打压你、忌妒你;二是此番为上级着想的良苦用心,一定会被上级理解和认可,会极大促进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进步奠定基础;三是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到底谁贡献了多少不用你自己喊。你把功劳归到上级那里,既取得了领导的支持也在群众中博得了谦虚谨慎的美名。这个一举三得的做法宋哥哥很少采用,每次下山取得胜利,他往往都是宣传个人,没有注意维护晁盖天王的影响力和威望。所以,尽管他立了那么多功,成了那么多事,交了那么多的人,到头来天王还是给他的接班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因此,下属确实需要专心立事而不居功,只有不居其功才能不白费功。
  失误之三是宋哥哥专心建功立业,对晁天王这个直接领导并无所求。当年,秦国大将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伐楚。从拜将当日开始,到抵达楚国边境,王翦一连三次给秦始皇上书,为自己、自己的儿女和本家的亲属求讨封爵和田宅。当时,王翦身边的人都责怪王翦过于贪心了,担心这样会被皇帝责怪。殊不知,这是王翦向皇帝表达忠诚的一种手法。此举给皇帝显示的信息是,虽然我手握全国的兵权,可以灭掉一个国家,但是皇帝,我还是有求于你,你那里有我想要的东西,离开你我是不能独处的,得到你的认可和支持是我最大的满足。此举果然奏效,平素多疑的秦始皇对王翦十分信任,放手授权,使王翦顺利完成了任务。宋哥哥缺的是王翦的这份心机。他太过独立,有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死党,在江湖上名声日隆,手握梁山兵权,却从来没有向天王要求过什么,这就意味着天王的认可和关注已经对他没有价值了。很明显,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追求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取代天王做山寨一把手。这种感觉当然让天王不由自主地不舒服。所以,天王之所以迫切地自己要下山,也正是由于形势所迫。宋哥哥的策略性失误客观上促成了天王在曾头市受伤,而且也直接导致了天王在临终时刻不肯把位置传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