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开拓校园文学大课堂的尝试

作者:施向军




  笔者组织学校滴石文学社的骨干及文学社的辅导老师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的研究,并担任我校子课题“新课标、课改下的校园文学研究”的组长,李德萍、陈娟、高建芳、陈雪娟、周满强等老师为组员,积极探讨校园文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新课标、课改理念下的校园文学理论、文学教育理论以及定期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等。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1月—2003年6月):该阶段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的研究管理网络。通过调查、整理、归纳综合、活动等方法掌握校园文学的现状和本校现开展的校园文学活动现状,并确定实验对象——滴石文学社,查找相应的有关校园文学的资料,确定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的检测、反馈、修正、整理等方法;第二阶段(2003年7月—2003年12月):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与课题相关的研讨会及经验交流活动,进一步组织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素质教育、校园文学建设、实验心理学等资料。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与课题相关的调查卷,开展文学活动;第三阶段(2004年1月—2004年12月):参与总课题组举办的分片年度阶段交流研讨暨评估会议,参与总课题组举办的论文评奖、实验学校成果评比等活动,继续搞好课题的研究工作;第四阶段(2005年1月—2005年6月):5月份写好课题总结报告,迎接总课题组的年度检查和验收,并撰写课题实验总结报告,出版课题研究成果《灵秀南中》。
  2003年1月,本课题进入实验阶段,把我校的滴石文学社作为实验对象,同时采用实验法、调查法、成果展示法等手段,推动新课标、课改下的校园文学研究的发展,同时开展校园文学与普及诗歌教育研究,以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档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度。
  我们所研究的“校园文学”,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是围绕着写作目标而开展的校园文学活动,它以写作为中心,向外展开,包括阅读、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新课标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综合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可见,校园文学活动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校园文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性强、自主性强、综合性强的优势,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开辟路径。语文新课程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提倡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讨论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这些要求和倡导,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得以实施或实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青少年最喜欢的事情。生活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活泼地发展,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才能有一种宽松的环境,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高雅的文学活动文化含量较高,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我们在全校各年级广泛发动,把爱好语文而又有一定写作功底的学生吸收到文学社里来。通过语文老师动员,学生自由报名,共有130多名初高中学生参加文学社。为了便于活动,各班设立一个文学小组,初高中各设一名文学社社长,社长由一位组织能力较强、工作负责且写作水平较高的高一和初二学生担任,主编由本人挂帅。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设定上,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作文教学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写作内容”、“有写作能力”。其中“有写作动机”是关键,兴趣和热情被激发了,写作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文学社创办以来,通过邀请作家来校讲学、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具体的作文辅导、校外采风、当场作文比赛、读报辅导、文学作品研讨会等文学活动等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同时本人亲自出马,经常性地给全体社员作文学讲座和写作指导,身体力行地开展文学创作,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对如何读书、如何写作及其两者的关系谈感受、谈心得。我的成才道路和许多富于睿智的话语给众多的文学幼苗以极大的启发,点燃了他们对文学的热情之火。徐永安同学通过剖析学生中的早恋现象,写出了《走过去,是个艳阳天》一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1年第2期上;金鑫同学对家门口的桂花树情有独钟,写出了《桂花雨》一文,发表在《作文与考试》2001年第7期上;陈婷同学读书感悟之余,写信与莫里老人进行心灵对白,其文章《写给莫里》发表在《作文》2003年第2期上;还有陈小平同学的《一条丝巾》、孙丽娟同学的《分家》、季婷婷同学的《桑树下的童年》等等都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情感真挚,因而都发表了。2004年上半年,我联合团委一起组织了两次校外采风活动。一是去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参观访问,一是去华夏第一钢村——永联村采风,这些活动使文学社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不少人还写了游记、散文、报告文学,内容清新,文笔流利,社刊《滴石》为他们发表了6篇写得较好的文章,使他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学习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之中的,也就是说,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培养起学生的兴趣点,语文教学才会成功。写作需要语言,语言需要阅读,阅读给人愉悦,愉悦给人以生活情趣,情趣给人以感悟,感悟又促使人写作,这个过程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出发,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建构知识框架,以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真正使学生被动的学语文变为主动地追求,使封闭的小课堂变为开放的大课堂,从而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通过这些文学活动,也树立了文学社的形象,增强了文学社的魅力,也增强了文学社的凝聚力、向心力,更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广大学生在心底深处荡漾起爱校园、爱生活、爱文学、爱写作的深情。
  “在新课程中,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惟一依据,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限定场所,只是提供一种时空。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也就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活动,反过来说,校园文学活动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语文教育丰富多样的内涵与形式,甚至有时校园文学活动就是语文教育的实践形式。”(黄伟《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可见,办起了文学社,就势必要创办文学社社刊。在办刊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各种技能训练。可以说,办刊活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单一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如:问题——解决式、专题——创作式、文本——鉴赏式、方案—设计式等等。这些活动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多元评价、动态评价,评价重过程、重情意、重个性、重发展、重主体整体素养的全面衡量。另外,文学社有了自己的报刊,才能像磁铁一样吸摄住文学爱好者的心,才能把文学社社员乃至非社员学生吸引在文学社的旗帜之下,也才能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学氛围,满足和激励学生的成功欲、创新欲,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我校滴石文学社成立的同时,我创办了社刊《滴石》,迄今已出版了11期,发表了学生佳作300多篇,《滴石》又向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推荐学生习作。在短短的三年中,《诗刊》等全国30多家报刊上刊登《滴石》上的习作200多篇,还有80多篇在全国性征文比赛中获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