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语文课堂拒绝戏说

作者:王俊鸣




  
  戏说的格调。
  
  笔者一直以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干净,还要有几分生动,有几分幽默。当然,这里的生动幽默,要透着优雅,要源于智慧。而戏说则不然,插科打诨,揶揄卖弄,油腔滑调耍贫嘴,这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先生在这一节课上要戏说知识,戏说作品,所用的语言、腔调也都是戏说性的。下面再抄一点“实录”,并略作评点。
  在讲解《诗》的时候说:那“美人”发现了“美”,美景吸引了美人,她怕把这美景惊散了,不敢卷帘看。这与绿色环保组织的美情不相上下。假如换了猎人,“乓”的一枪——那时候还没枪——“嗖”的一箭,射下来了,回家煮着吃了,就没有情了。(讲这样的诗,居然能扯到“绿色环保组织”,还又进一步设想出“猎人”的发枪射箭,绘声绘色,真令人哭笑不得。可是,学生被引得大笑。许多听课教师也跟着大笑。戏说就是这样“成功”的!)
  而在介绍捧剑仆的时候,先生说:这么个仆人哪,它的文化水平肯定没有在座的各位高。顶多私塾,大概没念完,没钱了,得了,去吧,干活儿去吧,他就捧剑去了。(是不是在信口开河?)这个人哪,他有一个特点,经常的“以眺水望云为事”,没事儿就看着天上的云彩发呆,或者看着流水发傻。其实这是干什么呢,构思呢。(在“发呆”“发傻”之后,先生又生枝蔓,突然向学生发问:)“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看水发呆的人是谁?”(这就像问“张飞的姥姥家姓什么”一样,一方面显示了发问者的“博学”,一方面陷对方于“无知”。在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之后,先生再以智者的口吻告诉大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啊!”(学生,还有教师,又是惊又是叹又是笑,戏说又一次成功了。)
  下面是先生对一位学生的“创作”的讲评:下面这首我看了很闹心。我不知道是什么,完了他还没标题。古人有诗叫“无题”,知道吗,无题的诗有两种情况:一是那个意思不好说,我隐晦,就用“无题”;一是我不敢说,说出来怕粘包儿,然后他就不说。所以,道是无题却有题。(有因怕“粘包儿”才不写诗题的吗?恐怕又是先生的即兴发挥吧?)这个同学连“无题”两个字都没写,这真是“无题”呀!——“风缠绿柳腰”——哎呀,挺温柔哇!这不是写林黛玉吗?“雨打更轻佻”——完了!作风还不大好!“无故不解袍”——没甚么缘故她还不解开那袍子!“解袍万人瞧”——(和同学一起大笑)说什么呢我不懂。(此腔此调,是何等的低俗,何等的丑恶!对一个学生的嘲笑是何等的残忍!后来笔者 问明,此“诗”作者是一位很内向的女同学。她写的实际是一个谜语,谜底是“伞”。她被如此揶揄一番之后,不知是否从此发愤“走近旧体诗”。而那些跟着发笑的同学在这种格调中又能“收获”什么呢?)
  据先生自己讲,他这个课已在哈尔滨、张家口等地讲了六七次了,而且从初二到高二,不分年级,“老少”咸宜。看来,先生还要继续讲下去的。问题的严重性也由此可见:这种戏说,有人愿意制造愿意抛售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人接受它欣赏它,愿意买愿意推销。然而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市场经济充满了诱惑,教育改革提供了舞台,于是有人急于要召集演员,又有人急于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一番,互有需求,一拍即合。而受整体文化低俗化的影响,语文课堂也有人一边喊着“人文性”一边戏说着向世俗递着媚眼,并且受到世俗的宠爱。为此,笔者不得不再次呼吁:
  语文课堂:拒绝戏说!让我们的课堂多些文明,多些善意,多些高雅,多些书卷气!
  *作者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特级教师
  

[1]